專家:“碳金融”精準助力實現“雙碳”目標

  ■ 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 徐陽晨

  7月16日,我國正式啓動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截至7月30日,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約595噸,累計成交額約2.99億元,近半個月來成交額增長42%。總體來看,我國碳交易市場呈現交易活躍,價格穩中有升,運行平穩的態勢。

  優化企業投資決策,遏制高能耗、高排放項目野蠻生長

  在業內專家看來,碳排放交易市場的運行首先可以助推企業減排技術革新。

  河海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國際水電協會水電可持續評估理事會新興和發展中國家委員會輪值主席施國慶教授表示,碳交易市場的成立,打破了長期以行政配額方式控排、企業減排動力不足的被動局面,建立了減排的全域市場化的良性循環機制,可以激勵更多企業充分考慮產品和服務全生命週期的“碳成本”後的“精打細算”,優化企業投資決策,一定程度遏制了高能耗、高排放項目野蠻生長。

  “另外,對於配額富有企業,通過碳指標出售,可以回收節能減排的人才、物力投入成本,增強企業綠色生產及生態環境保護驅動力;改善企業綠色發展形象,提升企業產品綠色認證達標水平,從而提高企業產品在消費市場的認可度和競爭力。” 施國慶説。

  河海大學商學院副教授李鋒認為,我國碳交易市場機制的日益成熟,對於推動能源企業節能減排,實現“雙碳”目標(指碳達峯、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意義。“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藉助市場力量將環境轉化為一種有償使用的生產要素,將碳排放權這種有價值的權益性資產作為商品在市場上交易。減排成本相對較低的企業會率先進行減排,並將多餘的碳排放權賣給減排成本相對較高的企業並獲取額外收益,這將提高減排資源配置效率,倒逼企業進行減排技術革新。”

  李鋒進一步指出,碳減排成本、超額碳排放成本、購買碳配額的成本與超額排放生產帶來的收益等因素將影響企業供應鏈決策,他們可能會重新考慮供應商能耗問題,更加重視產業鏈韌性與科技創新基礎,而不是價格優先。

  同時,這也被視為我國未雨綢繆,積極應對“碳關税”壁壘的一項重要舉措。7月14日,歐盟委員會公佈應對氣候變化的一攬子計劃提案,特別提出將對來自碳排放限制相對寬鬆國家和地區的進口商品,主要包括鋼鐵、水泥和化肥等徵税。根據歐盟委員會的提議,2023年至2025年為“碳邊境税”實施過渡期,“碳邊界調整機制”擬從2026年開始實施,碳關税呼之欲出。

  “長期以來,歐美為平衡對華貿易,不斷挑起貿易爭端,特別是在全球致力於實現碳達峯、碳中和的背景下,歐盟考慮實施碳關税,中國作為‘高能耗’產品出口大國,一旦碳關税徵收範圍擴容,將受重大影響。”李鋒指出,碳交易上市正當其時,一方面將提高碳價格上漲預期,變相將加徵的“碳税”留在國內。另一方面,潛在的利益可以調動大量的企業、資金和人員參與碳減排,推動外貿產業積極探尋“低碳”發展新途徑,以降低我國出口產品的碳排放量,提升我國外貿產品及其生產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激勵企業和家庭釋放綠色革新潛能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會議中指出要統籌有序做好碳達峯、碳中和工作,儘快出台2030年前碳達峯行動方案,堅持全國一盤棋,糾正運動式“減碳”,先立後破,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

  施國慶表示,“碳定價可以通過碳交易市場,體現不同市場的碳源、碳匯價格差異,引導企業、政府去學習、引進和推廣低碳技術,加強全社會低碳環保意識,並逐步轉化為公民、企業和政府的低碳生活生產方式和行為。”

  碳交易市場開市以來,盤面交易逐漸活躍,成交量不斷增加,碳價格也在一路走高,這將推動碳價格預期進一步上漲,促進企業生產和居民生活方式的調整和適應。“對家庭來説,意味着電力、燃料等家庭日常支出增加,居民將更加註重綠色節儉的生活方式;對企業來説,能源成本的上漲必然加快能源利用轉型步伐,提高清潔能源的利用率。”施國慶説。

  碳交易市場開啓了以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碳排放的新模式,後續如何擴大行業範圍,讓更多的社會資金促進碳減排?施國慶給出建議,“一方面必須適應國際和國內形勢需要,加快制定和完善綠色能源政策法規,進行能源革命,持續調整能源結構,不斷減少甚至直至停止和退出碳排放量大的燃煤發電項目,大力增加水電、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大力發展水-光-風能和抽水蓄能電站相結合的混合發電系統,同時發展垃圾發電、潮汐能、生物質能源利用,減少碳排放水平;另一方面,應該適應氣候變化和節能減排需要,倡導全社會踐行生態文明價值觀念,政府出台綠色投資、金融、社會、經濟政策,加強綠色城市和綠色社區建設,引導企業綠色生產,倡導公民綠色生活方式。”他直言,實現“雙碳”目標,務實踐行低碳行動需要良政、善治、優徑和全民共同參與。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003 字。

轉載請註明: 專家:“碳金融”精準助力實現“雙碳”目標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