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的“國際化往事”:從野心到用人,全球化擴張的算盤怎麼打?
雷軍曾稱,小米的產品比騰訊更容易國際化,多年過去了,小米也已經上市,成了市值5800多億港元的互聯網大廠,可這也不過是偌大騰訊的一個零頭!
如今,騰訊總市值高達4.6萬億港元,小米股價更是與騰訊股價相差20多倍,一個475港元,一個僅僅23港元。
這不得不讓我們回想起2013年,雷軍做國際化戰略的那場選擇。
8年前,小米估值已經達到100億美元,成了名副其實的互聯網獨角獸。
可是,面對三星與蘋果及“國內友商”的競爭,雷軍絲毫不敢放鬆警惕,選擇定製版安卓系統的小米需要一個能幫他拾起該業務的人,然後逐步實現國際化。
2013年,他高薪挖來谷歌的高管雨果·巴拉,他曾在谷歌負責領導安卓產品團隊,監督該操作系統的開發和運行,接下來,他將出任小米全球副總裁,負責協助雷軍拓展小米大中華區以外的業務。
雷軍對其寄予厚望,畢竟,在嚴格意義上説,雨果是小米第一位外國人高管。
雷軍説,我們希望從你開始,讓小米真正成為一個國際公司。
他當時很清楚,小米實現業務國際化有多難,要把小米的企業文化向全球輸出更是難上加難。
不可否認,這位明星外援整體來説沒有讓雷布斯失望,在他任職期間,幫小米打開了印度市場,甚至在印尼等東南亞國家也大受歡迎,也已經在全球其他20多個國家開始佈局、滲透。
在小米待了4年時間,2017年1月底,雨果·巴拉在Facebook發文稱,因健康原因選擇離職。
不日,Facebook CEO扎克伯格就發文稱將加盟Facebook,負責VR方面的所有業務。
網友,這哪是健康原因,分明是內部原因。
其實,在2016年,小米的國際化就遇到很大的阻力,雨果·巴拉應該是“無能為力”了。
面對“中國互聯網公司要不要國際化”這個問題,在一次採訪時,記者問雷軍,“其實,中國本土公司也可以產生世界級的互聯網公司,騰訊不就是這樣的案例嗎?”
雷軍給出了一個看似委婉,卻很犀利的答覆:騰訊很成功,(但)小米所做的消費電子的產品應該會比騰訊所做的產品更容易國際化。
從本質上説,這還真不是雷軍誇海口,相比於騰訊的遊戲、社交工具、通信、文化娛樂等服務,小米的電子產品的確更具有大眾化、標準化的用户消費習慣,更容易普及,成為全球品牌,因此,小米更容易成為一家國際公司,而不是本土企業。
雷軍做全球化的野心昭然若揭。
國際市場拓展用外籍高管這是國際公司的慣例,畢竟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就連小米的“二號人物”林斌也是美國國籍,所以小米不到有國際野心,還有國籍視野。
再往後,雷軍陸續讓外籍人士加入到小米的合夥人及管理隊伍,開啓了國際化征程。
2015年7月份,新加坡人周受資出任小米公司CFO,空缺了兩年之久的崗位終於有人接手。
那時的雷軍還到處説,小米5年內沒有上市計劃。
而實際上,周受資加入小米3年後,也就是2018年7月,小米就在港交所主板上市了,上市前夕,周受資也已升為高級副總裁。
上市是值得慶賀的事,可是,上市後小米股價從上市不久的22港元一路跌倒了2019年年底,股價為10港元以下徘徊不前。
2020年4月份,周受資卸任小米CFO一職,也就是在這個月往後,小米股價大幅向上突破,一路漲到了2020年年底,最高時突破33港元。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至今,小米首席財務官一職都是空缺,暫由王姓高管代理。
然後進入2021年,小米股價又開啓震盪下行。
2021年3月24日,周受資宣佈在小米離職,又一位外籍老將離開小米這家“國際化公司”。
如今的小米是家年營收2400多億、毛利360多億的大公司,業務也已經從電子產品擴展到了汽車領域,很多造車工廠希望能“代工”小米汽車。
在招聘平台上,小米汽車拿出3到6萬的月薪在開始瘋狂招人,很多車企紛紛加入搶人大戰。
已經邁出造車的第一步,不差錢的雷老闆應該考慮的還是怎麼把小米汽車一步步帶向國際市場,再講一箇中國企業家“新制造”“新營銷”“新代工”的勵志創業故事。
從宣佈正式造車,100多天過去了,他的那句,“首戰即決戰,我們的第一款車一定會代表那時的尖端技術和尖端水平。”,至今依舊振聾發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