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自查!多家銀行出手,這類個人賬户要被註銷!
隨着斷卡行動的展開,金融機構對個人賬户的管理力度正在不斷加大。
近期,建設銀行、中信銀行、郵儲銀行等多家銀行紛紛發佈公告,將對異常賬户進行清理,一些長期沒有交易並且沒有資金的“睡眠賬户”,以及同一客户名下的超量賬户,都將被銀行註銷。
多家銀行出手:註銷“睡眠賬户”
建設銀行官網1月5日發佈的《關於清理長期不動個人銀行賬户的公告》顯示,截至2020年10月31日,連續三年以上(含三年)未發生存現、取現、轉賬等主動交易,賬户餘額為0,且無信用卡約定還款、個人貸款還款等簽約關係的借記卡、準貸記卡、活期存摺賬户,均在清理範圍內。
記者注意到,近期發佈類似公告的銀行不止一家。
中信銀行近期也發佈公告稱,該行將於2021年1月8日起,對賬户餘額低於10元人民幣(含)以下,以及截止每年10月底,賬户連續兩年(含)以上未發生任何非結息交易的個人結算賬户展開清理工作。同一客户在中信銀行持有一百個及以上正常或未激活的個人結算賬户也將被限制交易。後續,該行將於每年第四季度(含2021年)對滿足以上標準的賬户進行清理,限制賬户交易功能。
郵政儲蓄銀行也在去年12月29日發佈《關於開展個人存量異常賬户清理工作的公告》,將於2021年6月30日(含)前逐步分批對同一客户名下個人結算賬户超標準(即Ⅰ類户1個、Ⅱ類户5個、Ⅲ類户5個)數量進行清理。如賬户存在上述情況,本人持有效實名證件,儘快到該行任意網點進行合理性登記、降級以及銷户處理。逾期未清理的賬户,該行將限制金融服務。
當前,為了嚴厲打擊整治非法販賣手機卡、銀行卡違法犯罪,2020年10月,一場全國性的“斷卡行動”拉開序幕,對非法開辦販賣電話卡、銀行卡違法犯罪進行嚴厲打擊整治,堅決斬斷電話卡、銀行卡的買賣鏈條。斷卡行動中,銀行也全面加速清理異常銀行賬户。
有銀行人士表示,銀行卡販賣是電信網絡詐騙高發的主要原因之一,作為銀行賬户的第一道防線,各大銀行目前也在落實人民銀行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的相關要求。
記者注意到,公告中,郵儲銀行、中信銀行都明確表示,清理行動是為了加強賬户管理,防範電信詐騙風險。
而實際上,銀行開展清理“睡眠賬户”的行動已實施多年。根據央行規定,自2016年12月1日起,同一個客户在同一銀行只能開立一個I類賬户的銀行卡,如果已經有Ⅰ類户的銀行卡,那麼再開户時,只能開立Ⅱ、Ⅲ類賬户的銀行卡。隨後,清理個人長期不動户成了多家銀行的工作重點。農業銀行、中國銀行、招商銀行、華夏銀行等銀行也都曾發佈過類似通知,對同一存款人開户數量較多的情況進行清理。此外,除了加大對個人銀行賬户的清理力度外,銀行也在加大對對公賬户的整改。
央行發佈的《中國普惠金融指標分析報告(2019年)》顯示,截至2019年末,全國人均擁有8.06個銀行賬户,同比增長11.63%;人均持有6.01張銀行卡,同比增長10.48%。
雖然人均賬户數量增多,但是其中有部分成為了睡眠賬户,難以被有效利用,甚至讓不法分子有機可乘,試圖通過銀行賬户進行非法交易,獲取不當利益。
銀行人士建議,持卡人一定要管理保護好自己的銀行卡,可以自行對自己的賬户進行清理,對於確實已經不再使用的銀行卡,可主動註銷,以免不用的銀行卡被不法分子利用,帶來不必要的風險。目前大部分銀行都已支持異地網點註銷銀行卡。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千萬不要出租、出售、出借銀行卡或支付賬户。
而對於不希望被凍結的銀行卡,只要每年通過ATM、網上銀行或手機銀行等任意渠道辦理一筆業務或者進行轉賬等交易,就不會被銀行認定為是“睡眠賬户”。
銀行三類賬户有何不同?
自2016年12月1日起,銀行賬户被分為Ⅰ類、Ⅱ類、Ⅲ類,類別不同,功能不同。
Ⅰ類户是全功能的銀行結算賬户,必須在櫃面或通過銀行自助機具,經銀行工作人員現場面對面審核身份後開立,存款人可通過Ⅰ類户辦理存款、購買理財產品等金融產品、支取現金、轉賬、消費及繳費支付等全部金融業務,沒有限額。
Ⅱ類户可以辦理存款、購買投資理財產品等金融產品、限額消費和繳費、限額向非綁定賬户轉出資金業務。經銀行工作人員現場面對面確認身份的,Ⅱ類户還可以辦理存取現金、非綁定賬户資金轉入業務,可以配發銀行卡實體卡片。其中,Ⅱ類户非綁定賬户轉入資金、存入現金日累計限額合計為1萬元,年累計限額合計為20萬元;消費和繳費、向非綁定賬户轉出資金、取出現金日累計限額合計為1萬元,年累計限額合計為20萬元。
Ⅲ類户權限最小,只能辦理限額消費和繳費、限額向非綁定賬户轉出資金業務。經銀行櫃面、自助設備加以銀行工作人員現場面對面確認身份的,Ⅲ類户還可以辦理非綁定賬户資金轉入業務。其中,Ⅲ類户賬户餘額不得超過1000元;非綁定賬户資金轉入日累計限額為5000元,年累計限額為10萬元;消費和繳費支付、向非綁定賬户轉出資金日累計限額合計為5000元,年累計限額合計為10萬元。
大家都在看
來源:綜合自廣州日報 中國經濟網 中國建設銀行
編輯:李柳嘉
校對:餘嘉欣
關注金融時報公眾號 看更多獨家新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