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發展雲經濟更需深耕實體

由 廉擁軍 發佈於 財經

新華社濟南5月9日電(記者 蕭海川)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鬥爭仍在持續,但正如“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中國的經濟巨輪,被突如其來的疫情踩了一腳剎車後,正加速駛出陰霾。以雲經濟為代表的新業態,成為一份脱穎而出的成績單。

2020年冬春交際,你我都感受到了雲經濟強勁的脈搏。當人們無法如期到崗上班時,雲會議、居家協作辦公成了補救之法;當大中小學屢屢推遲開學時間時,各類雲課堂與網課成了救急之策;更不要説在線生鮮、外賣點餐、網約車平台等,成為維繫城市基本運行的重要方式。

歷史總是孕育出驚人的巧合。17年前“非典”疫情過後,我國電子商務領域迎來井噴發展,諸多電商巨頭更是由此勃然而興。17年來,以互聯網經濟為代表的新經濟業態已成為當代中國的時尚名片。在這背後,是通訊技術不斷迭代、物流渠道不斷織密、國民經濟不斷上雲。17年後的今天,新冠肺炎疫情則全方位檢驗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成色。

如今,承壓的中國經濟正在給出一份挺過難關的答卷。儘管從具體細節來看,雲經濟的潛力依然較大,然而云經濟並非一朵“浮雲”,它好比一隻風箏,須有一根線繩牢牢操控方可搖曳起舞,這根線繩便是實體經濟。

當光纖寬帶互聯網已覆蓋城鄉時,卻在山區與邊遠地區出現信號差;當電商物流愈發四通八達時,卻在下鄉入村“最後一公里”卡殼;當在線生鮮銷售逐漸成為大城市日常時,卻在三四線城市遭遇“生鮮不鮮”;網上選好了貨物,卻因市場關閉而遲遲無法發貨……

歸根結底,雲經濟是實體經濟的“倍增器”。它的根,終須紮在厚實的實體經濟沃土中。雲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折射出實體經濟發展的地區差異。一場疫情,讓世人見識到新經濟業態的潛質,更看到實體經濟的基石作用。

雲經濟之於實體經濟,有如櫻桃之於蛋糕。只有擺脱那些華而不實的噱頭概念,將蛋糕做大做好,這枚櫻桃才會更加醒目爽口。(完)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