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是個偉大的揭發者,它暴露一切欺人和自欺。
——車爾尼雪夫斯基
恆生AH股溢價指數,又新高了。
從上圖可以看到,截至2020年9月30日,紅色線代表的恆生滬深港通AH股溢價指數已經飆升到了147.46點,也就是A股相對於H股溢價47.64%,上次高點出現還要追溯到A股上一個牛市的2015、2016年。
從行業分佈的角度看,恆生滬深港通AH溢價指數行業構成中,有68.0%是金融業,所以金融業的情況就決定了AH股溢價指數的分佈。溢價指數處於高點,要麼是A股估值太高,要麼就是港股估值太低。我們以構成接近恆生滬深港通AH溢價指數的上證50指數為例,看下A股的估值情況。
從上證50指數的市淨率看,最近的9月30日是1.25,11年以來的歷史中位數是1.27,離高估還遠。那就只可能是另外一個原因,港股估值太低。數據也證明了這一點。
上圖是2019年以來,工商銀行A股和H股可比走勢圖,我們可以發現,從7月份以來,工商銀行A股向上突破,沒有成功,後續有回調,但並沒有破位,而港股跟着A股向上突破沒有成功之後則一路下跌,A股價格不變,港股狂跌,這就造成了AH股溢價指數不斷突破前高。
為什麼A股和H股的走勢出現了這麼大的背離呢?
我們知道港股和A股投資者是兩個羣體,A股以散户為主,港股則主要是海外尤其是歐美的配置資金。A股工商銀行7月份的上漲來自於市場對於未來牛市的預期,在這種牛市預期之下首先會填平一切低估值窪地,所以工商銀行股價雖然沒有站上新台階,但也沒有下跌。而港股的這批機構投資者,認為既然監管都説了,要銀行讓利實體經濟,那就意味着未來2、3年不良貸款率的上升,現在M2放水帶來的業績回升也就是個迴光返照,2、3年後銀行將面臨着業績下滑,風險大量爆發的問題,從而看空銀行股的未來。這就是港股和A股銀行股走勢背離的主要原因。
看港股銀行股現在的走勢,我們腦中會出現一個似曾相識的名詞,那就是煙蒂股投資。
煙蒂股投資又稱雪茄煙蒂投資法,因為巴菲特代言而廣為人知。2007年巴菲特在佛羅里達大學商學院的一次演講中,首次提出了他的煙蒂股投資理論,“那是我第一次買股票的方法,即尋找那些股票價格遠低於流動資本的公司,非常便宜但又有一點素質的公司。我管那叫雪茄煙蒂投資法。你滿地找雪茄煙蒂,終於你找到一個濕透了的令人討厭的煙蒂,看上去還能抽上一口。那一口可是免費的。你把它撿起來,抽上最後一口,然後扔了,接着找下一個。這聽上去一點都不優雅,但是如果你找的是一口免費的雪茄煙,這方法還值得做。”
那麼銀行,現在算煙蒂股麼?煙蒂股的三個要點:一定要有高安全邊際(看上去還能抽一口),不可以長期持有(抽上最後一口,然後扔了),遠離市場熱門股票(看上去一點都不優雅)。銀行似乎全中,可銀行這個行業,真的就墮落到煙屁股行業了麼?
這就歸結到這麼一個問題,銀行的這種商業模式,在未來還會持續存在麼?
巴菲特煙蒂股投資最典型的例子是伯克希爾紡織廠,受國際競爭的影響,美國的紡織行業逐漸沒落,所以估值很低。可問題是,中國的銀行業,會像美國的紡織行業一樣,屬於夕陽行業走下坡路麼?
現代銀行這個行業,至少已經存在300年了,但歷史存在並不等於未來也一定存在,誰能想到中國最古老的犯罪行業—小偷,在存在了3000多年之後,被移動支付打得近乎全軍覆沒呢?
看銀行商業模式是不是可持續,要看以銀行為核心的間接融資模式,有沒有長期存在的價值和可能性。
證監會2012年發佈了這麼一篇研究文章:《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國際比較》,這篇文章表明,從1990年到2012年的23年中,當時世界的主要經濟體都出現了直接融資佔比上升,銀行為中介的間接融資佔比下降的情況。
對於原因,文章給出的解釋是,直接融資的比重,首先與該國資本市場的發達程度相關,一個國家資本市場越發達,直接融資比重越高。另外的一個原因是與產業發展階段相關,“傳統制造業或形態較為簡單和穩定的產業往往能較有效地依靠銀行的支持得到發展,創新經濟或高科技產業等,在過去的30多年中層出不窮,其較大的不確定性或產業形態的快速變遷,使得資本市場投融資雙方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定價市場化和服務多層次等機制特點的優勢得以發揮。”如果一個國家產業結構以傳統制造業為主,那間接融資就是主力,而當一個國家發展以創新為主,則融資主力就會變成股權等直接融資形式。還有一種流行的解釋就是去工業化,對於歐美國家來説,第三產業超過工業製造業成為GDP最大的構成部分,第三產業具有輕資產的特性,缺乏相應的抵押物,很難符合銀行的放貸標準,所以股權等直接融資形式成為投入資本的大頭。從實際情況看,我們的權益直接融資跟GDP相比,與世界平均水平差別不大,我們真正比例低的,是以企業債和國債代表的債券市場,而這部分,嚴格意義上並不是我們理解上的直接融資市場,實際還是跟銀行脱不了關係,因為我們國家的債券,最主要的持有者,還是銀行。
從產業結構的角度看,未來我們還是保持相當比例的製造業,所以銀行這種服務企業,也就是常説的對公的商業模式還將長期存在並不可替代。銀行這個行業,在中國可能還將存在上百年。
到現在為止,銀行所有的焦慮都來自於互聯網金融的顛覆。P2P是互聯網金融嘗試進入銀行核心的對公業務的一種嘗試,但2013年以來,倒閉跑路的P2P公司一家接着一家,到現在為止這個行業接近99%的公司已經徹底消失,互聯網金融只是一種形式,如果不能像銀行一樣建立起自己的風控能力,只會玩擊鼓傳花,那終究只能是曇花一現,可是如果你像銀行一樣,那你自己就變成一家銀行了,那還有什麼顛覆?這是一個典型的悖論。
銀行必將長期存在的另外一個邏輯,來自於資本金。表面上銀行的業務就是吸收公眾存款,放款給企業,中間賺取息差。根據監管規定,銀行開展業務的基礎是資本金。衣公子的劍在《為什麼總盯着阿里巴巴》一文中講過這麼一個故事,“馬雲很早就想辦銀行。一次和工商銀行董事長姜建清吃飯。馬雲表示想做銀行,拯救中國的小微企業。姜建清問他打算出多少錢。馬雲説,5億。姜建清笑了,工行搞的小微企業貸款大概有一萬億元,按10%比率粗略估算,要消耗1000億元的資本金。”工商銀行的淨資產有2.7萬億,按照資金邊際收益遞減的規律,2.7萬億人民幣,除了銀行,有哪個行業能容得下這麼大的資金量呢,哪個行業能這麼多資金進去,收益還能做到正呢?又有哪家互聯網公司是奔着老老實實通過資本金做業務的。全部都是加自己的槓桿,讓別人無路可走。無論是前期被關停的校園貸,還是現在的各種白條,本質上不過是打了現有金融制度的擦邊球,這種高槓杆要感謝的是“央行對互聯網和高科技的尊重(馬雲語)”。
顛覆是不可能顛覆的,畢竟誰也沒現金多到上萬億,只能老老實實的聽監管話做銀行業務,當然是哪兒有空子哪兒鑽了。
再回到港股的銀行股,這是9月30日,港股主要的銀行股的市淨率圖。最低的股份行中信銀行只有0.24倍,這個估值意味着中信銀行現在破產清算,1塊錢的資產只賣2毛4,隱含的預期就是中信銀行在技術上已經破產了。
中信銀行大股東中信集團,僅存的三家正部級央企之一,中信銀行的所有權可以直接追溯到財政部,這種公司怎麼可能倒閉?開玩笑,港交所沒了,中信銀行可能都還在。
我們看中信銀行的主要指標,ROE(淨資產收益率)約10%,股息率可以做到8%,按照港股通20%的紅利税,實際股息率6.4%,你可以理解成一個長久期高等級的銀行債,年息6%左右,票面價格100塊,現在就賣你24塊,你説值不值?
我知道很多人又會説,市場總是對的,你要想市場為什麼會這麼想。港股銀行的估值,就代表了外資對中國經濟對中國金融體系真正的看法。
我們看上圖,這是年初那個被大家鞭屍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2019年全球衞生安全指數,中國只排第51位,排在前十位的分別是美國、英國、荷蘭、澳大利益、加拿大、泰國、瑞典、丹麥、韓國和芬蘭。現在我們知道了,新冠疫情真是一面照妖鏡,照出了這個世界的本來面目。
但是,這個排名其實總體是科學的,發達國家確實在應對這種傳染病方面相對發展中國家更有優勢,也更靠譜。這個排名在很大程度上是國家綜合衞生實力的體現,大國或者發達國家肯定是排名靠前的。但無論哪種排名,中國肯定是一個大bug,體制、動員力量以及潛力超強,真正的實力根本不是紙面上的排名所能反映出來的。假如在2000年各國能夠預測到20年後,2020年中國的貿易實力,那歐美哪怕自殘也要把中國攔在WTO門外的,但歷史沒有如果。
誰都喜歡在一個跟自己母國體系制度類似的國家投資,因為可以將自己的投資經驗無縫平移,在香港的外資也不例外。在香港外資的眼裏,中國大陸的銀行,風險要遠遠高於西班牙的銀行,因為大陸的體制制度跟他們成長的環境完全不同,他們必須用大的折扣來補償這種風險,這就是為什麼港股大陸銀行相對A股大幅折價的原因。
但是收益正是來自於這種偏見。如果你對中國的未來不悲觀,那現在港股的銀行股,就是一個很好的閉眼撿錢的機會。2016年初,當時的AH股溢價指數處於高點,恆生金融業指數處於很低的位置,跟今天的情況幾乎一模一樣,然後呢?金融股大幅反彈,用自身的上漲消弭了AH股溢價,今天港股的銀行股,很可能會重複這一個過程。
如果你相信國運,那麼你終究會看到這麼一天:美元崩塌,假如香港跟美元掛鈎的聯繫匯率制度還存在,會有無數的美元衝進港股的大陸銀行股,作為自己的避風港,那個時候,將會是港交所再一次繁榮的起點,也是一帶一路再出發的起點。
@雪盈證券 @今日話題 @雪球訪談 @雪球達人秀 @不明真相的羣眾 @經緯投研 @晨興資本 @雪球活動
$招商銀行(SH600036)$ $中信銀行(00998)$ $工商銀行(SH601398)$
/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