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Irene Zhou,原文標題:《全球股市蒸發20萬億美元,唯一好消息是壞消息已非秘密》,頭圖來自:視覺中國
當下政策、疫情、地緣局勢等諸多因素依然困擾市場,用最近一個明星基金經理的話説,“過去的半年甚至一年裏面,基本上沒有一件事情是好事。我們有時候開玩笑説,現在唯一的好消息可能就是壞消息已經不再是秘密了,都已經擺在了桌面上。”
對於全球股市,用技術性熊市來形容毫不為過。“賣在5月”今年展現得淋漓盡致——上證綜指從去年末最高點的跌幅一度超20%,美國納斯達克指數跌近30%,新興市場股債遭遇國際資金拋售。
可能你還不知道,自2021年底達到超120萬億美元的峯值距今(截至5月22日),全球股市總市值已蒸發20萬億美元。考慮到疫情前峯值為90萬億美元,意味着自疫情暴發以來全球股市總市值增幅中的三分之二已蒸發殆盡。
不過, 萎靡不振的美股終於在上週揚眉吐氣,美股三大股指至少上漲了6%,為自2020年11月以來首次。早前一度跌入2800區間的A股也站上了3100點大關。
壞消息已非秘密,且不排除會發生一些向上的轉折,但需要警覺的是,“熊市反彈”也是熊市,且歷史上的“熊市反彈”往往來得猛且疾,2008年危機爆發前也出現過這種暴力反彈。難改的事實在於:用IMF的話來説,全球經濟可能面臨着自二戰以來最大的考驗。
一、塵歸塵土歸土
2020年疫情暴發後,在全球央行和財政部門的“大撒幣”下,全球風險資產價格飆升,毫無盈利前景的科技股亦翻倍飆升。然而,隨着如今美聯儲等央行明顯露出“鷹爪”,抗擊通脹成了頭號政治任務,疊加地緣政治局勢不斷惡化,風險資產瑟瑟發抖。
在上週的“熊市反彈”開始前,多項全球股指從近期高點跌幅逾20%,進入熊市區域。甚至美國國債指數跌幅也將近10%,並沒有“無風險”屬性。今年唯一可供躲藏的地方是大宗商品、少數大宗商品關聯貨幣和美元。
事實上,不少個股,尤其是科技股,早已經跌回了2020年3月的水平,甚至還更低,可謂“塵歸塵土歸土”。
近幾周前景似乎變得更糟,美國和中國的信心調查數據進一步滑坡。美國企業,尤其是零售企業顯得更加低迷,連衰退週期理應被持有的防禦型消費股也出現崩盤。
此前Target也回應了沃爾(Walmart)更早些時候發出的警告,稱不斷上升的成本壓力正在侵蝕利潤率,Target在5月19日開盤時下跌25%,創下1987年以來最大跌幅。沃爾瑪股價在同一周就已暴跌約11%,為35年來最大跌幅,因為該公司因通脹壓力下調了預期。
但這一切都使得美聯儲更加鷹派,而非趨於温和,因為當前美國失業率處於3.9%的低位,薪資飆升,就業崗位空缺無法被填補,價格/工資螺旋也使得通脹失控的可能性攀升,美聯儲會抓緊經濟尚未衰退的窗口期加速緊縮,這也重挫股市情緒。
摩根大通的經濟學家(通常是華爾街比較樂觀的經濟學家之一)已經下調了對美國GDP的預測,將2022年下半年的實際GDP預期從3%下調至2.4%,將2023年上半年從2.1%下調至1.5%。
一邊擔心通脹失控,一邊又擔心未來衰退的風險,目前美股市場的“死多頭”已幾乎無跡可循。
二、“熊市反彈”也兇猛
雖然身在熊市,但也不要小看“熊市反彈”的力度。
一週多前開始,筆者也瞭解到,不少大空頭都開始短線謹慎起來,降低了空頭頭寸或增加了一點看漲期權,原因也純粹是——短期跌多了,有技術性反彈的需要。
例如,QQQ是用來追蹤納斯達克指數的ETF,200周均線在276附近,5月20日,QQQ跌到了280,眼看着就要跌破200周均線,一旦下破就意味着更大的跌幅。但由於前期已經跌了近30%,交易員開始空頭回復。截至5月27日收盤,QQQ守住了300大關。
標普500的200周均線則在3600/3700附近,現在離得還比較遠。這也是因為標普500聚集了全球質量最好的500家公司,同時裏面還混着受益於原油、商品價格上漲的週期股,因此今年表現好於納斯達克。
但標普500上兩週也一度跌破了3924這一最關鍵的支撐位,下探3800區間。不過,由於技術指標短期嚴重超賣,“熊市反彈”也隨之發生。截至27日收盤,標普500收於4158.24。若進一步鞏固,價格或將攻向水平阻力位4308.6。
在“熊市反彈”背後,還有市場對美聯儲預期的微調,也可以説是一種市場美好的“主觀願望”。
當地時間23日週一,亞特蘭大聯儲主席博斯蒂克表示,“我已經有了一個基本的看法,我認為9月暫停可能是有意義的。”但他也認為,美聯儲會在接下來的兩次會議上,每次都加息50BP。他警告稱,若物價意外上漲,可能需要採取更激進的行動。
分析人士稱,這只是第一次關於美聯儲暫停加息的暗示,預計還會有更多的信號,然後就開始真正按下“暫停鍵”。鮑威爾向“加息直至聯邦基金利率遠高於中性水平”的計劃舉手投降,只是時間問題。
“美國5月密歇根大學消費者信心刷新2011年以來的最低,美聯儲還能鷹多久呢?”某交易員近期對筆者感嘆。事實上,通脹依然是數據低迷的“禍根”,影響了人們對經濟的展望,消費者的耐用品採購計劃因價格高企而跌至歷史新低。
於是,快速、前置性加息將是美聯儲打擊通脹預期的當務之急,但在利率快速攀升到2%(中性利率,即不會讓經濟過熱也不會衰退的水平),也就是在未來兩次會議再各加息50BP後,美聯儲的態度就更值得去揣摩了。不少人説,加息只是為了今後更好地降息。
美聯儲的目標是在低增長環境中抑制通脹過熱,同時還要實現經濟軟着陸。美聯儲可能9月前就會發現自身處境如履薄冰。一季度美國GDP意外收縮1.4%,而上週GDP被進一步下修於-1.5%的更低水平,這或加劇滯脹關切。
雖然市場對9月後暫緩加息的預期越來越高,但別忘了,縮表還沒正式開啓,6月就將正式啓動,這才是歷來最影響股市的環節,最終美聯儲計劃將每月的縮表規模推升至950億美元。
未來,我們需要關注通脹是否真的能見頂,這也決定了美聯儲會否轉變態度。央行最青睞的通脹指標——核心PCE物價指數4月同比增長4.9%,預期4.9%,前值 5.2%,雖然通脹放緩,但仍接近40年的高位。
4月通脹放緩也主要是汽油和其他能源價格下跌推動的。天然氣價格在俄烏危機後的2月和3月飆升,但最近幾周它們再次上漲,這可能會推動5月份的通脹指標回升。近幾個月來,食品價格也迅速上漲,糧食危機陰霾籠罩。
三、全球經濟面臨二戰後最大考驗
警報並未解除。在當前的世界,即使短期風險情緒好轉,但有一些問題已是中長期結構性存在的,也是未來市場的風險點。
就如通脹,地緣政治衝突對於能源、糧食的擾動並非短期事件。過去一週,國際油價又無聲無息地攀升回到了115美元/桶之上,這對消費者無疑是極度痛苦的水平,150美元的呼聲又開始漸強。
一方面,美國增加和伊朗相關的制裁公司名單,其中有幾家公司是主要的伊朗原油採購方。另一方面,美國夏季出行季節開始,以及中國新冠疫情相關的封控措施逐漸放開,市場對全球石油需求持樂觀態度。
OPEC雖然此前維持增產的立場,但事實上從去年10月以來,除了今年2月,OPEC都未能達到承諾的增產配額。難點在於,很多產油國缺少增產的能力,原因有很多,比如投資不足,疫情更是惡化了問題。
此外,糧食危機可能比油價飆升更令人擔憂。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表示,“我們今年4月份下調了對143個國家的增速預測。這代表了全球GDP的86%。雖然目前油價下來了,但食品價格繼續上漲,人們可以在高油價時減少出行用車,但人們每天都要吃飯。”
她也提及,IMF預計2022年全球經濟增速為3.6%,較1月的預測值下調0.8個百分點。這一數字離衰退還很遠,但有一些國家的情況非常脆弱。“例如,一些國家受到疫情的嚴重衝擊,並高度依賴俄羅斯能源和食品進口。”
建設銀行(亞洲)的研究顯示,俄羅斯是世界主要原油生產國和出口國,也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氣出口國,天然氣儲量世界排名第一。同時,烏克蘭和俄羅斯均是重要的糧食出口國,兩國還是金屬產品和稀有氣體的重要產地。
換言之,一旦地緣衝突或疫情等因素影響了春耕,那麼今年的收成就這麼喪失了。
亞洲的糧食保護主義正愈演愈烈。泰國政府發言人於5月27日證實,全球第二大和第三大的大米出口國泰國和越南計劃聯合提高大米價格,市場更擔心“遙遙領先的第一名”印度即將限制大米出口。此前印度突然宣佈禁止小麥出口。
俄烏衝突帶來的肥料價格暴漲,令東南亞大米麪臨減產風險。但即便如此,由於生產充足和現有庫存豐盈,大米價格一直穩定低迷,給東南亞稻農帶來雙重壓力。大米一直是幫助防止世界糧食危機惡化的主糧,在俄烏衝突破壞了主要糧倉的供應,令小麥和玉米價格飆升之際,一些政府的儲備糧採購和動物飼料紛紛轉向大米。
因此,對大米等農業大宗商品的出口限制或提價,令市場擔心會進一步惡化糧食危機和促使全球消費者食品成本上漲。
這只是一系列連鎖反應的最新一環。諾獎得主Michael Spence近期指出,對於許多發展中經濟體,“經濟、能源、糧食和債務危機”同時發生的可能性令人憂慮。如果這種噩夢般的局面發生,這種影響很快就會超出單個國家,甚至超出經濟和市場範疇。
另一箇中長期結構性的趨勢就是,供應鏈重構和投資壁壘升高的趨勢將持續推高成本。早年在全球化鼎盛之際,本着發揮各國“比較優勢”的理念,各國都高效合作。但如今國家安全成了比經濟效益更關鍵的考量,供應鏈的穩定成了主要考量, 於是更多企業開始在全球各地開設更多工廠,亦或是部分國家開始倡導“製造業迴流”。
IMF警告稱,這一趨勢可能會使發展中國家更難向發達國家出售產品,也使它們更難獲取技術和積累財富。發達經濟體也必須為同樣的產品支付更多的費用,從而加劇通脹。
由於失去了目前與其共同進行創新開發的合作伙伴,發達經濟體的生產率也將受到影響。IMF的研究估計,僅技術分裂就可能導致許多國家的GDP損失5%。
在“熊市反彈”下,認清上述趨勢至關重要。對於投資者而言,也切忌搞混自己賺的究竟是短線反彈的錢,還是真的抓住了中長線的機會。這個世界已經變得截然不同,與其期待何時能回到過去,不如勇敢地面對現實,未雨綢繆。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Irene Z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