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海外資產存疑?千億“鋰王”被監管連發17問

由 展東明 發佈於 財經

舉債“吞象”後,成為千億“鋰王”的天齊鋰業,在去年靠鋰價大漲扭虧為盈,但仍有諸多難題待解。

5月16日晚間,深交所就天齊鋰業年報連發17問,涉及債務重組收益、衍生品投資虧損、毛利率下滑、供應商及客户結構、鋰礦、境外資產等問題。

5月17日,天齊鋰業報收85.16元/股,漲幅5.01%,總市值1258億元。

海外業務不及預期

2021年,天齊鋰業實現營收76.63億元,同比增長137%,歸母淨利潤25.9億元,同比扭虧為盈,增長213%。

而在2021年扭虧前,天齊鋰業接連兩年虧損,2019年、2020年分別虧損59.83億元、18.34億元,合計虧損額接近80億元。

對於2021年業績大幅上升,天齊鋰業表示,受益於全球新能源汽車景氣度提升,鋰離子電池廠商加速產能擴張,下游正極材料訂單回暖等多個積極因素的影響,2021年度公司主要鋰產品的銷量和銷售均價較2020年度均明顯增長。

以電池級碳酸鋰為例,其價格由2021年初的5.3萬元/噸,升至年末的27.5萬元/噸,今年一度突破50萬元/噸大關,截至5月16日,價格為46.7萬元/噸,仍在歷史高位運行。原料價格的飆漲程度可見一斑。

但深交所注意到,2021年天齊鋰業鋰礦業務毛利率下滑0.43%,鋰化合物及衍生品業務毛利率上升38.18%,國外業務毛利率下滑11.01%,並要求公司説明原因。

另據年報數據,2021年,公司國外業務營收佔比為13.31%,較2020年下降了10個百分點。

海外業務不及預期,或與天齊鋰業的定價策略有關。公司曾在互動平台表示,目前鋰鹽產品主要以國內銷售為主,國內的一些長期核心客户每年會鎖定一定數量的貨,價格大多是每月一簽,參考市場價格,並結合客户的具體需求和商務條件而定;國外客户則以長單為主,合同時間約3至5年。

問詢函還提及,公司報告期實現營業收入76.63億元,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髮生額為52.21億元。對此,深交所要求公司説明兩者存在較大差異的原因與合理性。

“蛇吞象”一戰成名

天齊鋰業與贛鋒鋰能享有“鋰業雙雄”的盛名,但與贛鋒鋰業在行業的多年深耕不同,天齊鋰業的崛起頗具戲劇性。

2013年,拿出更高報價的天齊鋰業,從洛克伍德口中搶走其上游最大供應商泰林森51%的股權。彼時,天齊鋰業資產總額尚不足12億元,名不見經傳。“蛇吞象”式的收購,讓天齊一戰成名。

但天齊鋰業沒有饜足,又將目光瞄向了全球鹽湖提鋰巨頭智利化工礦業SQM。2018年,天齊鋰業報價65美元/股,以總價40.7億美元,高位收購SQM的23.77%A類股份,加上此前購入的2.1%B類股份,共持股25.86%。

不過,鋰價持續走低,致使SQM鋰業務收入逐年下降,2018年至2020年,分別為7.35億美元、5.06億美元、3.83億美元。2019年底,SQM股價跌至27美元/股下方。

而天齊鋰業也經歷着“蛇吞象”的流弊。2019年,公司負債率已從收購泰利森前的20%,飆漲到80.9%,僅當年的利息費用就高達16.5億元。

為緩解負債壓力,2019年,天齊鋰業將所持有SQM部分B股押記給摩根士丹利,以取得3年期借款,並買入與押記股票數額相當的看跌期權,作為借款償還能力的保證,同時賣出數額相當的看漲期權,以對沖部分融資成本。上述看跌期權於2022年全部到期,最終公司選擇股票交割,犧牲SQM部分B股股權。

這也引發深交所對公司套保業務的追問,2021年年報顯示,天齊鋰業衍生品投資實際損益金額為-4969.83萬元。深交所要求公司説明,近三年套期保值業務虧損的原因及合理性,是否能夠有效控制投資風險,是否存在超過授權限額進行高風險期貨投資的情形等。

天齊鋰業正籌劃二度赴港上市。據1月29日公告,公司已向香港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並於同日在聯交所網站刊登相關申請資料。而招股書顯示,天齊鋰業此次赴港IPO募資,大部分將用於償還SQM債務餘額。

若天齊鋰業成功赴港上市,其將成為繼贛鋒鋰業後又一“A+H”鋰企。早在2018年,天齊鋰業就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同年11月,公司收到證監會出具的核準發行批覆。但天齊鋰業遲遲未推進H股上市進度,最終發行批文過期,上市計劃折戟。

境外資產成問詢重點

海外買礦後,出現“消化不良”的天齊鋰業,其境外資產相關事項也成了交易所問詢函重點。

併購SMQ時,中信銀行曾牽頭為天齊鋰業做銀團貸款,根據協議,併購貸款中的124.4億元於2020年11月底到期,彼時天齊鋰業因無法及時償付,故向銀團遞交展期申請。

問詢函指出,2020年12月,公司與銀團簽訂了貸款修訂和展期契約,在併購貸款展期條件達成後,合同條款中的還款期限及利率發生變更,公司2021年確認債務重組收益6.71億元。深交所要求公司結合合同具體條款,説明還款期限及利率的變動情況,並説明債務重組收益確認的過程、依據及合規性。

陷入的債務泥淖天齊鋰業,也迎來“白衣騎士”,2020年12月,公司公告稱,澳洲全資子公司TLEA擬以增資擴股的方式,引入戰投澳大利亞上市公司IGO,後者全資子公司IGO鋰業出資14億美元,認繳TLEA新增註冊資本3.04億美元,溢價部分10.96億美元計入資本公積。增資完成後,IGO全資子公司將持有TLEA 49%股權,天齊鋰業持有51%股權。

天齊鋰業表示,增資所獲資金中,不低於12億美元將用於償還銀團併購貸款本金及利息,以減少財務費用,緩解流動性壓力。目前,上述交易已實施完成,公司調整資本公積55.33億元。

但天齊鋰業還是沒能鬆一口氣,當下澳大利亞税務局仍在就上述交易可能產生的税務影響進行審查和評估,由此可能導致包括但不限於內部重組涉及的TLA股權轉讓不予適用同一合併納税集團下的資本利得税約1.7億澳元,從而增加內部重組的税務成本,同時可能產生應付税款總額25%至50%的罰款、利息等額外的税務成本。

針對上述情形,深交所要求公司説明,引入IGO增資的具體會計處理、調整資本公積的計算依據及合規性;上述額外税務成本發生的可能性,公司是否需計提預計負債。

問詢函還指出,2021年,公司境外資產佔公司淨資產的比重合計達49.12%;公司存放在境外的款項總額為14.29億元;公司應收賬款期末賬面價值為6.48億元,其中境外信用期內賬齡組合4.49億元,未計提壞賬準備,應收賬款期末餘額第一名賬面餘額4.31億元,未計提壞賬準備。

深交所要求會計師事務所,結合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説明對境外資產的審計情況;要求公司説明境外存款的存放地點、歸集主體、存放類型、管控措施、資金安全性等;公司還需説明境外信用期內賬齡組合未計提壞賬準備的依據與合理性等。

記者 胡安墉

編輯 王麗穎

封面攝影 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