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辱華事件輿論一再發酵後,杜嘉班納的創始人和負責人才遲遲發佈一段道歉視頻,但對這個“不走心”的道歉網友並不買賬。圖/某社交媒體平台上杜嘉班納賬號截圖
三年前因辱華而“涼”透了的杜嘉班納,似乎有了捲土重來的跡象。
近日,據彭博社報道,意大利時尚品牌“杜嘉班納”(Dolce & Gabbana)在中國的銷售額比前一年反彈了20%。
彭博社指出,杜嘉班納不想失去中國市場,為此僱了兩家“國際危機管理公司”,並積極參加了兩屆在上海舉行的“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該品牌目前在中國僱傭了1200人,並打算在上海的中信泰富廣場開一家時裝店。
2018年11月,杜嘉班納拍出宣傳片《起筷吃飯》。這個宣傳片使用了中國模特和筷子等中國文化符號,將歐洲/中國、白人男性/亞洲女性、強者/弱者等二元對立思維赤裸裸地編譯成食物形象符碼,拍攝性暗示、色情意味濃厚的進食場景,盡顯歐洲文化中心主義對中國的傲慢與偏見。
此後,杜嘉班納求錘得錘,迎來了銷售額暴跌、時尚大秀被迫推遲、被國內電商平台下架產品、全球最大奢侈品電商YNAP感恩節“黑五”下架其產品、實體店關門等一系列商業上的災難性後果。如今,杜嘉班納又開始覬覦中國市場,妄圖捲土重來。但我們不應該讓其輕易得逞。
眾所周知,在當今激烈的全球化競爭下,服裝品牌想贏得中國消費者的信任與尊重,並不是加入中國元素裝點門面、使用中國籍代言人這麼簡單,而是要真正尊重中國市場,尊重中國人的感情。
服裝品牌,不僅是一種消費品,還承載着文化價值輸出的功能。因此,跨文化背景之下,經由精心設計的產品、宣傳營銷手段,尋求雙向平等的文化層面的對話關係,才是一些外國服裝品牌在我國本土立足紮根的根本所在。
杜嘉班納作為奢侈品品牌歷史悠久,一度在國際市場處於行業領導者的地位,這種趨勢強化了其傲慢心理。其實,看看一些頻頻“出事”的跨國服裝企業,無一不是標榜自己的文化優越,在設計產品、策劃廣告宣傳營銷等深度內容的創作過程中,缺少對潛在客户所在的國家地區文化傳統的理解,閉目塞聽、視角偏狹,甚至祭出種族主義的昏招,去侮辱他國人民的感情。
杜嘉班納辱華的黑歷史互聯網忘不了,消費者也不會只有“7秒鐘記憶”。更何況,互聯網時代,各種失當言行都會被放大、快速傳播。企業更應明確自己的價值觀和使命,去除潛意識中的種種偏見,拿出誠意。那種披着“本土化”策略的外衣,事實上卻一而再、再而三地傷害消費者的企業,必然不受歡迎,也會讓其付出代價。
杜嘉班納此前的做法,已突破了國人的心理底線。其對中國人形象的醜化污衊廣告,直到現在,經由網絡傳播,依然還在產生不良影響,時間不會抹平這些過往。杜嘉班納而今想快速“翻篇”回血,想必也是打錯了算盤。
尊重中國,尊重中國人民的感情,是任何一家進入中國市場必須奉行的基本價值。在此類大是大非的問題上,我們也不該含糊。杜嘉班納想重新在中國市場打開局面的企圖,也沒那麼容易實現。
新京報評論員丨李瀟瀟
編輯丨徐秋穎
校對丨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