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跑不贏滬深300,也必須跑贏CPI。”抵抗通脹風險,是不少銀行理財消費者的“剛需”。
然而,你買的理財產品真的跑贏CPI了嗎?普益標準數據顯示,今年9月,銀行理財收益水平環比下滑9個BP至3.45%,理財平均收益由2018年3月接近5%的高位連續下滑。
另一方面,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CPI比去年同期上漲3.3%。疫情衝擊疊加春節等因素影響,今年1月至5月,CPI月度累計同比增速均在4%以上。
“你可以跑不快,但一定要穩穩地跑贏CPI”,這是當下銀行理財值得思考的問題。
近兩年收益率逐步走低
銀行理財產品的淨值化轉型正在持續推進,部分產品封閉期長達兩年至三年。如何讓“壓箱底”的錢不“變毛”,持續跑贏CPI的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從各家銀行APP理財專區的產品介紹來看,基本可以將理財產品分為以下幾類:靈活存取的活期理財產品,中長期封閉式理財產品,半年或一年開放式理財產品。
理財收益水平方面,期限普遍為7天,或者T+1、T+0的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基本在2%至3%左右,而中長期限的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則在3%至4%左右。
從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走勢來看,從2018年近5%的高位,一直走低至目前的3.5%左右。由於銀行理財產品大部分配置在債券類資產,受市場利率影響較大,持續跑贏CPI並非易事。
多家銀行推“抗通脹”主題產品
為了跑贏CPI,不少銀行理財產品亦動足腦筋,通過掛鈎黃金、大宗商品等方式獲取較高收益,實現抗通脹的目的。
比如,工銀理財智合多資產固定收益產品,通過配置不同類型資產,以期對沖不同類型的風險。該產品同時持有股票、債券和商品(黃金)等資產,並分別合理承擔避險和通脹等風險。
郵儲銀行則推出了抗通脹主題的系列理財。比如,郵銀財富瑞享抗通脹封閉式理財式 2020 年第 4 期,該產品業績比較基準方面掛鈎CPI,為最近25個月國家統計局每月披露的居民消費價格同比的平均值(約2.78%)+1.42%(年化),即4.2%。
農業銀行“進取”系列每月開放式理財,也以CPI+3%作為業績比較基準,以期獲得穩定超越CPI指數的投資收益。
但從投資範圍看,業內人士表示,目前掛鈎CPI或者抗通脹的銀行理財產品,並未推出特別針對跑贏CPI的投資策略。
事實上,在抗通脹的主題方面,基金產品已有成熟實踐,。比如,富國基金、銀華基金、博時基金均推出了抗通脹主題基金,投資策略各有不同。
其中,富國基金推出的產品,通過對通脹和通縮方向變化進行預判,調整權益和固收類資產的配置比例;銀華基金則通過在全球範圍內精選抗通脹主題基金,比如,跟蹤綜合商品指數的ETF,實現穩定增值。
淨值化催生新型對沖工具
與此同時,在理財淨值化轉型的大背景下,也對銀行理財投資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對於投資經理來説,要熨平淨值波動,就必須採取新型對沖工具。
今年以來,銀保監會先後批覆建信理財、農銀理財、寧銀理財開辦衍生產品交易業務,豐富了理財產品的投資品種,同時也增加了理財產品的風險對沖工具。
僅在對沖通脹風險領域,某期貨公司量化交易研究員就建議,可以構建由一攬子商品組成的策略指數,由此構建較豐富的底層期貨品種池。這與傳統理財產品掛鈎單一商品(原油、黃金等)相比,波動率相對更低,收益也更加穩健。
上述研究員表示,相對來説,淨值型產品有較長的封閉期,採用相應策略對沖通脹風險,能夠實現更加穩定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