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工力量 柳葉刀】
在疫情的打擊下,美國經濟萎靡不振,過去三週已經有超過1600萬人申請政府救助。在失業問題最嚴重的密歇根州,申請救濟的網站,因為登陸的用户太多,瞬間閃崩。
紐約州州長科莫,為了爭取更多的醫療物資,已經和白宮隔空交鋒了數回合。在疫情通報會上,他拿起桌上的一隻N95口罩,“這太難以置信了,這口罩一點也不復雜,我們竟然還要從中國進口,這不該是我們國家、我們州的公司生產不出來的東西啊”。
面對失業率飆升和醫療資源缺問題,特朗普政府也急了,高呼美國企業趕緊回國,生產物資,穩定就業。
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庫德洛(Larry Kudlow)想出了一個辦法,企業搬回美國的花費,由政府埋單。 “可以將(他們的)迴流支出100%直接費用化。廠房、設備、知識產權結構、裝修等。換句話説,如果我們將所有相關支出100%直接費用化,實際上等於我們為美國企業從中國搬回美國的成本埋單。”
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庫德洛 圖自路透社
不僅是庫德洛,我們的熟人、反華急先鋒盧比奧(Marco Rubio)也跳出來了,為美國製造站台。在新冠疫情刺激下,美國政客在“製造業迴流”問題上達成越來越多的共識,從減免税收,到提供搬家費,各種大招紛紛祭出。這種共識不是一蹴而就的,費盡心力推動“再工業化”,美國精英階層在十年前就意識到了這點。
兩任總統力挺製造業迴流,用心良苦
2008年金融危機後,美國開始反思過去的虛擬經濟過度發展的弊病,重新認識到製造業的重要性。當時,剛上任不久的奧巴馬,在喬治敦大學的演講中提到:在各行各業中,只有製造業抵抗危機能力最強,既可以保持經濟穩定,又能創造就業,重塑美國在高技術領域領導地位必須依靠製造業。
在奧巴馬的督促下,一系列重振製造業的政策相繼推出,2009年的《重振美國製造業框架》、2011年的《先進製造夥伴計劃》、2012年的《製造創新國家網絡》。這些措施的核心是,減免税收、提供補貼。
除了政策吸引,美國政府還不斷製造愛國輿論,吸引美國人支持國貨。2012年10月啓動“美國製造日活動”,2013年10月又舉辦了“製造在美國挑戰賽”。
奧巴馬對美國製造確實用心良苦。諷刺的一幕是,2013年,他在邁阿密港口發表演講,宣傳美國製造的時候,一陣風吹過,貼在奧巴馬身後起重機上的國旗被吹走,露出四個字母“ZPMC”,一家中國巨頭,上海振華重工。
圖自網易財經
特朗普個人雖與奧巴馬不和,但在製造業迴流政策上,不但繼承了前任者,還採取了“胡蘿蔔加大棒”方式。他提出税改計劃,要將企業税從35%削減到15%。這一税法改革,力度之大,過去30年還從未見過。民眾抨擊其只會讓富人更富,窮人更窮。
“推特治國”的特朗普還多次發佈推文,揚言徵收一次性進口邊境税,威脅菲亞特克萊斯特、福特、通用、寶馬、大眾、豐田等汽車公司,要它們在美國境內設廠,將生產線從墨西哥、中國搬回美國。
通用的回應,卻打臉特朗普。2018年11月26日,該公司宣佈,將關五家北美汽車工廠,其中四家在美國境內,而且還要裁員1.47萬人。聽到此事後,特朗普就炸了,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他説“我感到不高興,國家為通用汽車做了很多。我建議他們CEO關閉其他國家工廠,把工廠轉移到俄亥俄州”。
曾經的“世界工廠”一去不復返
兩任總統力挺美國製造業迴流,結果真的能如其所願嗎?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就開始出現空心化,曾經的世界工廠,已經有將近兩代人遠離製造業,絕大多數年輕人沒有聽過工廠機器的轟鳴,更沒有在流水線待過一秒鐘,沒有熟練的工人,哪來優質的產品。
在前段時間,火遍網絡的福耀玻璃“美國工廠”紀錄片中,你會看到,美國高管來“中國工廠”,參觀學習玻璃製作流程,需要注意哪些事項。你也會看到,中國師傅在“美國工廠”,手把手的教美國工人如何操作設備儀器。估計觀眾都有點不適應,這是角色互換遊戲嗎?
訪華後的美國高管很矛盾,既驚歎於中國人的組織能力,又鄙視中國工人為了掙錢,一個人就對着一堆破玻璃,撿一整天。美國工人更是矛盾,“美國夢一去不復返”,是選擇工作還是工會。他們不明白為什麼中國人能夠忍受,一年只能回家一趟與親人團聚。
還記得富士康的美國工廠計劃嗎?2017年7月,郭台銘承諾在威斯康辛州建工廠,投資100億美元。特朗普站台支持,“世界第八大奇蹟”、“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交易之一”、“這對於美國人和美國製造業來説是偉大的一天”。
本來計劃要用這個工廠,未來4年建成LCD液晶面板基地,解決13000人就業問題。3年過去了,作為美國製造業迴流的標杆,照理來説,新工廠裏應該是機械轟鳴不歇,工人緊張工作的熱鬧場面。事實卻是,工廠空空如也,連設備都沒有,更別説工人了。
2019年4月拍攝 圖自《The Verge》
2020年4月,同一地點拍攝 圖自《The Verge》
一家名叫《The Verge》的美媒,拍攝到的最新圖片顯示,工廠內還裸露着混凝土地面和牆壁,甚至還散落着建築材料,沒有任何明顯的活動跡象。去年4月,這家外媒就派記者前去富士康的這家工廠,打探工程進度情況。當初拍攝的照片,同樣空空如也,一年過去了,沒啥變化。
如今,大家最關注的還是波音能否活下去?它可算是美國製造業的代表。自去年737MAX飛機在五個月內發生兩次墜機,造成346人死亡後,波音公司開始遭遇重大危機,該客機先是全球禁飛,後是停產。
停產帶來巨大影響,波音公司22年來首現年度虧損。1月29日波音公佈的2019年財年業績,737MAX的停飛成本總計達到186億美元。白宮也很着急,摩根大通的研究報告稱,波音停產737MAX將拖累美國2020年第一季度GDP增速0.5個百分點。
英國聯合餅乾公司(UB)前董事長赫克託曾説過一句話:“機器會壞、汽車會鏽,員工會死,但品牌將永遠不朽”。幾十年來,西方跨國巨頭都在這麼做,波音更是忠實的執行者。
一個本來以優異設計著稱的企業,在80年代迅速轉變為一切為股權服務,利潤至上,貪婪是美德。高層為了徹底改造波音文化,甚至將總部從西雅圖搬到芝加哥,波音人説的“安全第一”,變成了“營銷至上”。不在飛機設計製造上下功夫,高層只考慮股票期權。波音衰敗的背後,似乎也看到美國製造業的面臨的境遇。
中國供應鏈優勢突出
製造業具有顯著的產業集羣效應,往往和上下游供應鏈企業聚集在一起。試想,如果零件供應商就在周邊,你還會跑到萬里之外的國家進口嗎?
2020年1月,特斯拉在上海臨港的超級工廠,正式開啓大規模交付,馬斯克自儀式開場辭中的第一句話就是:“感謝中國政府”,他甚至高興地跳起舞來。除了審批一路綠燈、低息貸款和廉價土地,吸引特斯拉在臨港設廠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高端產業集羣。
臨港產業區在開發之初,就獲得了一大批重大項目:全球最大的低速大功率柴油機以及配套船用曲軸、全球首台百萬千瓦級核電主設備、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大飛機發動機......在國家振興裝備製造業的16個重大專項中,臨港涉及8個,佔了“半壁江山”。
上下游供應鏈企業,因為這些大項目聚集完善。特斯拉在臨港設廠之後,可以立刻享受到產業集羣便捷服務,零部件供應鏈縮短,新產品研發、實驗、投產週期大大縮短,成本也大幅減少。
遺憾的是,美國失去了這樣的優勢。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國友説:“經歷了長期的製造業外流,美國絕大多數製造業已經集體性外遷。企業做決策是非常務實的,現在即便有單個企業考慮迴流美國,或者有外資企業希望投資美國,但缺少供應鏈配套支持,是限制製造業大規模投資美國的一個重大因素”。
相反,我們藉助特斯拉項目,繼續完善升級本土產業鏈。原本躺在地上吃補貼的企業,感受到這條外來“大鯰魚”,只得逼迫自己升級技術,不能像之前一樣湊合一下就整出一台電動汽車,如果誰不改變就要被淘汰。
都想重振製造業,特朗普的意圖難實現
製造業是全球競爭的,特朗普並不是唯一想要重振製造業的領導人。經歷2008年金融危機後,各國都意識到製造業對穩定經濟的重要作用,相繼推出各種措施:德國的“工業4.0”、日本的“再興戰略”、韓國的“新增長動力”、法國的“新工業法國”。
特朗普重振製造業的最有力的舉措,應該是2017年底落地的税改政策。但過去一段時間,各大經濟體都推行了程度和規模不一的減税,從而大大抵消了美國減税的效果。
兩個數據很大程度上能説明問題。一是税改之後,2018年的後三個季度,美國製造業在GDP中的比重每個季度都為11.4%,沒有任何擴大。二是2018年美國製造業税後利潤是2010年以來最低的一個年份。市場是聰明、理性的,在全球製造業投資版圖中,美國仍不是最佳的目的地。
日前,福耀玻璃集團董事長曹德旺説的一句話,引起網友熱議,“在疫情後,各國都想建立獨立完整的產業鏈,全球產業鏈被簡化。疫情後,全球產業鏈會減少對中國的依賴,我們一定要警惕全球產業鏈去中國化”。
這樣的擔憂也不無道理,不過,各國在短期內建立獨立供應鏈很難。美國、歐洲多國,之前幾十年一直去工業化,大力發展虛擬經濟,很多產業已經斷代,很難恢復完整的產業鏈體系。另外發達國家還面臨年輕人不願投入製造業、工會制度限制效率等諸多問題。
貿易戰讓我們看到了,掌握高端產業鏈的重要性。新冠疫情在歐美大爆發後,又警示我們,需要保留關鍵低端商品的生產能力。
看到這些的不只我們,不然庫德洛也不會疾呼,支付企業的搬家費。特朗普承諾的,減免税收、廉價土地,對資本大佬來説,只不過是“廉價優惠券”。受到“大棒”要挾的企業,只能暫時附和,誰又能保證下一個五年特朗普還在任上。況且幾十年高喊着“自由民主”的美國年輕人,會老老實實地回到工廠工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