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出了優秀業績,卻沒有獲得市場的獎賞,許多基金在牛市中依然面臨叫好容易,叫座難的尷尬。
在長達18個月的牛市行情下,許多基金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了業績翻倍,但現實問題卻是,基金業績翻倍的“叫好”,卻無法換成“叫座”。在頭部公司新基金產品無需歷史業績證明,即能在首日吸引百億、千億的資金搶購時,已經拿出翻倍業績的中小基金公司,卻無法獲得業績推動規模增長的市場獎賞,在牛市中賠本準哈吆喝成為普遍現象。
券商中國記者注意,兩隻在過去一年收益率實現翻倍的基金產品,一隻業績稍低的基金份額增長了四倍,吸引大量資金認購,而另一隻基金同期份額則減少了30%。而統計最近一年實現業績翻倍的基金,同等優秀的業績也難以阻止資金繼續流向頭部基金公司。
翻倍基金為何規模難獲市場獎賞?
雖然這一輪大行情持續時間自2019年初以來已超過18個月,基金賺錢效應突出,收益率普遍可觀,但對許多基金公司而言,想開心也並不容易。
基金公司的收入主要來自基金規模指標,以及規模背後所帶來的管理費收入。雖然本輪行情中,許多基金在一年時間實現了收益率翻倍,但基金規模卻不見明顯的增長。
深圳一家基金公司旗下多隻基金,在最近十二個月的行情中實現業績翻倍,最高的一隻基金在一年時間內的收益率超過120%,但這些基金在份額規模上依然沒有顯著的變化,基金份額在淨值翻倍的背景下不增反減,份額減少超過35%。
“這意味着牛市、業績對這些基金公司沒有實質性的幫助”華南地區的一位業內人士認為,公募行業的資源競爭變得異常激烈,且具有一些偶發因素,業績實現翻倍也並不意味着立即可以吸引資金申購。
截至7月16日,今年以來的基金業績排名前三強的均為醫療主題基金,融通醫療基金、工銀瑞信前沿醫療基金、創金合信醫療基金位居前列,而如果拉長到最近一年,上述三隻醫療主題基金的收益率也全部實現業績翻倍。
但在基金規模的增長上,即便同等優秀的基金也出現顯著的不均衡。
工銀瑞信前沿醫療基金的規模從2019年3月末的3.96億份,增長到2019年3月末的10.75億份,份額增長了3倍。相比之下,創金合信醫療基金A的份額增長雖然從0.03億增長到0.26億份,但這種份額增長在規模上貢獻不大,按規模計算,該基金仍然是一隻迷你基金。
融通醫療基金的規模增長更令人納悶,同期的基金份額從2019年3月末的11.61億份,減少到2020年的3月底的6.83億,在基金淨值大幅增長的背景下,資金卻在不斷贖回基金。
不過,隨着融通醫療保健基金在2020年第二季度淨值繼續保持領先,贖回的基金似乎又後悔了,7月中旬披露的基金二季報顯示,融通醫療保健基金截止2020年6月末的份額回升到8.17億份,但這一份額規模仍大幅低於2019年3月底的規模。
在保持如此優秀的業績情況下,市場為何沒有給這些優秀的基金給予申購基金的獎賞?有市場人士認為,上述三隻基金業績表現優秀,且基金業績相差不大,規模增長卻分化嚴重的現象,顯示出當前公募基金行業在資金、渠道、客户等資源上的競爭,已進入白熱化狀態。
中小基金公司的老基金依靠業績翻倍,尚不能打開銷售渠道,基金規模增長緩慢,牛市中搶購基金的盛況下,中小基金公司的新基金的情況可能更令此類公司神傷。
根據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共有約650只新基金成立,募集總額超過1萬億元,其中偏股型新基金募資總額已經超過6000億元。其中爆款基金頻出,在短短三個月的時間內,出現了超過30只爆款基金。
驚爆中小基金公司眼球的是鵬華基金的一隻新基金。由王宗合管理的鵬華匠心精選在7月8日發行,首募當天認購量就超1300億,刷新此前由睿遠均衡價值創下的1224億銷售紀錄。
王宗合雖然小有名氣,但最佳業績也僅是9年收益率3.2倍,且投資風格較為單一,主要持倉偏好是白酒。但依靠鵬華基金強大的品牌能力、渠道能力,儘管新基金尚無任何歷史業績可以證明,在3300點上依然能夠吸引千億資金搶購,顯示出擁有強大品牌的頭部基金公司,在資金獲取能力上已全面碾壓中小基金公司。
拼業績換規模有哪些幸運兒?
在一線頭部基金公司於牛市中收錢收到手軟之際,中小基金公司卻在牛市中望洋興嘆。
根據券商中國此前的報道,截至今年6月底,在全部143家基金管理人中,有29家基金公司在發行領域顆粒無收,並有多達15家基金管理人的新發基金募集規模不足5億。
巨量資金在牛市中,湧入缺乏歷史業績,但品牌號召力強大的頭部公司旗下新基金,卻沒有“獎賞”那些已經用業績拼上來的中小基金公司,這可能給市場帶來某些問題。
“如果中小基金公司做好了業績,卻無法吸引資金認購,可能導致優秀資源的浪費”國內一家中小基金公司人士認為,從當前市場看,中小基金公司即便做出了業績,可能也未必能與大型基金公司正面競爭,行業的資源匹配仍然相對較差。
資源浪費不僅是中小基金公司的優秀基金經理,無法管理更大規模的資金,並推動所在基金公司的良性發展。還在於,一些頭部基金公司的新基金產品,在碾壓中小基金公司的產品,募集大量資金後,虧得一塌糊塗。
最典型的是工銀瑞信互聯網加,該基金在2015年的牛市行情下,初期募集規模高達200億,但在基金淨值腰斬後,該基金的規模截止2020年一季度末已剩下不足40億,份額也較初期減少了50%。
資金顯然並非無窮無盡,當頭部基金公司的新基金產品拿走200億後,中小基金公司的新基金產品就很難獲得足夠的資金支持。
不過,在此番牛市中,依靠基金業績成功吸引到資金的,在中小基金公司也有數家幸運兒。
Wind數據顯示,截至7月16日,諾安基金旗下的諾安成長基金最近一年的收益率達到169%。基金規模在九個月的時間內,從去年6月末的10億增長到今年3月末的108億,份額規模也增長超過5倍,吸引了七八十億的新增資金。
根據2020年7月20日的數據,信達澳銀新能源產業基金在最近一年的收益率達到112%,其基金份額在2019年3月末為7.64億份,而在2020年3月末的規模已變成45.93億份,根據最新披露的第二季度末報告,雖然基民在今年二季度期間贖回了部分基金,但信達澳銀新能源增長基金的份額截止今年六月末仍有接近41億份,基金資產規模更是高達128億。
信達澳銀新能源增長基金業績與規模的良性互動,堪稱一種行業現象,因為對許多中小基金公司而言,業績也未必能帶動渠道拓展、份額規模上的顯著進步。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截止2020年7月20日,融通醫療保健基金,在過去一年的收益率超過123%,這一收益率高於信達澳銀新能源增長基金同期的112%,但後者卻能夠吸引大量資金申購,份額增長4倍;儘管融通醫療保健基金,最近一年的收益率絕對數字上更具吸引力,但基金份額增長卻異常緩慢。
因此,對大多數中小基金公司而言,牛市的尷尬在於,即便基金業績表現不俗,但基金規模卻不能呈現出與業績的同步增長,這種叫好卻不叫座的尷尬,成為牛市中許多中小基金公司的心病。
業內人士也認為,中小基金公司的優秀基金、基金經理更需得到市場的關注,投資者資金持續向頭部大型基金集中,可能導致資源與能力的不匹配,中小基金公司做出業績卻未得到市場的“獎賞”,這也將成為一種典型的資源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