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一個月內,全美25個州將先後結束對失業者每週300美元聯邦失業救濟金的發放。
上週公佈的美國5月非農就業報告顯示,當月新增55.9萬就業崗位,增幅不及預期。
與2020年2月新冠疫情前水平相比,整體就業人數減少760萬,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失衡依然沒有得到改變。為了鼓勵人們主動尋找工作,全美25個州決定提前叫停聯邦政府對失業者每週300美元補充失業救濟金的發放,其中阿拉斯加州、密西西比州和密蘇里州等地的截止日期設定在6月12日,其他21個州最晚將於7月10日到期。
大規模財政刺激和轉移支付,被美國政府認為是對抗由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經濟衰退的重要舉措,但隨着商業活動重啓,各地就業市場的復甦步伐卻一直落後於整體經濟的回暖。根據Quinnipiac 上月發佈的一項民意調查 ,54%的受訪者贊成各州應該儘早削減聯邦福利。
富國銀行經濟學家科薩吉斯(Sara Cotsakis)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隨着新冠疫苗接種率上升和經濟持續復甦,就業市場將延續逐步回暖的步伐,但仍然存在一些阻礙因素可能會對勞動力供應造成壓力,比如後疫情時期經濟環境下求職者技能和行業需求之間存在錯配。結合目前的經濟環境,她認為美國勞動力市場水平可能需要在明年年底才能恢復到疫情大流行前的水平。
兩黨針鋒相對
根據美國總統拜登今年3月簽署的救濟法案,符合條件的申請人將繼續可以在所在州支付的失業金基礎上額外獲得每週300美元的流行病失業救助金(PUA)至9月6日勞動日假期,為期25周總計7500美元。
此次決定提前結束政府福利的25個州無一例外都是共和黨執政州,他們質疑補充救濟金過於慷慨,阻礙了人們積極尋找新工作。密西西比州州長裏夫斯(Tate Reeves)表示:“顯而易見,在我們州大量可用工作崗位被填滿之前,我們不可能實現全面的經濟復甦。”
美國勞工部的數據顯示,截至4月,有約1600萬美國人(約佔總勞動力的10%)通過某種形式獲得失業援助。5月長期失業人數(失業27周或以上)為380萬人,較2020年2月高出260萬人,這些長期失業人員佔失業總人數的40.9%,超過四分之一的失業美國人已經一年多沒有找到工作。世紀基金會(Century Foundation)勞工專家斯特特納(Andy Stettner)表示,由於共和黨州的行動,目前處於失業狀態的美國人中約有1/4將受到影響,也就是400萬人。
近一年美國失業率變動趨勢
美國總統拜登上月就經濟情況發表講話時提及了聯邦失業保險的準則。“我們要明確指出,對於任何領取失業救濟金的人,如果得到一份合適的工作,就必須接受這份工作,否則就會失去失業救濟金。這是法律。”目前拜登政府要求勞工部與各州合作,確保失業者如果拒絕合適的工作機會,就不能繼續領取福利。
值得關注的是,現階段美國勞動力緊缺的現象短期內可能難以解決。美國商會上週發佈調查報告稱,61%的失業者並不急於重返工作崗位,近三成受訪者預計今年不會恢復工作。
另一方面,勞工部統計顯示美國目前仍有超過800萬個職位空缺。共和黨州最近還收緊了州失業救濟金申請人的資格要求, 個人需要證明自己正在積極申請工作或與所在州的勞動部門及職業教練保持密切溝通。包括亞利桑那州、蒙大拿州和俄亥俄州在內的一些州正在提供高達2000美元的復工獎金,以進一步激勵工人重新就業。除了獎金外,亞利桑那州還向那些重返工作崗位、新工作時薪低於25美元的人提供為期三個月的托兒費用 。
科薩吉斯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失業率和勞動力供給之間的脱節可以歸結為一系列因素,不僅僅是財政補貼,還有部分民眾的疫情恐懼心理、幼托需求等,都會減緩人們重返工作崗位的速度。 由於這些因素並非都是相互排斥的,造成了經濟重啓和企業僱傭之間的摩擦。
舊金山聯儲上月發佈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補充失業救濟金對就業率的影響存在但相對有限,只有七分之一的人在獲得額外福利的同時卻會拒絕工作機會。因此無論是否維持救濟金,各州之間勞動力市場表現不會有太大差異。報告稱,薪資水平較低的行業(如食品加工和零售業)工作的人更可能拒絕工作機會,因為從業者獲得的失業金收入與他們以前的收入明顯高於此前的工作報酬。總體而言,取消每週300美元的福利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找工作的速度,但這些州或許會看到消費者支出的增長有所放緩。
薪資與通脹
美聯儲上週發佈的經濟狀況褐皮書指出,企業招聘員工持續面臨挑戰,缺少應聘者導致一些公司無法增加產量或者減少了運營時間。
為了吸引求職者,企業不得不選擇提高報酬。民主黨前總統候選人、佛蒙特州獨立參議員桑德斯(Bernie Sanders)指出,美國並不缺少有意願的工人。如果僱主真的想擴大他們的勞動力,有一個簡單的解決辦法:提高工資,提供體面的福利。5月非農報告顯示,個人小時薪資上月環比增長0.5%,同比增速達到2%。
通貨膨脹和失業率之間傳統上是一種反比關係。在高失業率時期,工資增長通常保持停滯,而在低失業率時期,僱主對勞動力的需求超過了供給,企業通常需要支付更高的工資來吸引員工,最終導致工資上漲,如今特殊的宏觀環境扭曲了兩者的聯繫。
低通脹和充分就業是現代央行貨幣政策的基石。美聯儲的貨幣政策目標是最大限度地就業、穩定物價和適度的長期利率。持續的工資增長風險引發了不少機構對於通脹長期持續的擔憂,這可能會引發美聯儲貨幣政策的調整。
資產管理機構BK Asset Management宏觀策略師施羅斯伯格(Boris Schlossberg)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 美國上一次出現持續物價上漲是在40多年前。上世紀70年代,由於佈雷頓森林體系終結和石油危機,美國通脹率持續走高,並在1980年達到13.5%的峯值。美國工人的工資在工會的支持下不斷上漲,石油危機和收入上升的共同作用造成了美國曆史上最大規模的通脹潮。
如今通脹預期上行的背後主要是供需矛盾後的供應鏈瓶頸和財政支持下的流動性充裕。施羅斯伯格向記者分析道,從歷史經驗看,需求驅動的通脹往往是暫時的,因為價格上升會推動市場供應快速響應以滿足需求,關鍵在於供應鏈問題如何解決,隨着全球疫苗接種逐步推廣,疫情防控形勢好轉有望改變這一點。
相比之下,由薪資上升帶來的通脹螺旋風險相對有限。當前環境與上世紀70年代的一個關鍵區別是勞動力絕對缺乏定價權,這一點從政府15美元最低小時工資談判的艱難程度可見一斑。隨着補充救濟金9月在美國全境到期,疫苗接種接近完成,學校秋季全面恢復正常開學,屆時勞動力市場供需形勢將有所好轉,薪資增長壓力也會隨之逐步減輕。因此,施羅斯伯格認為,對美國經濟前景持樂觀態度的同時認為接下來通脹持續惡化的可能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