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北京,記者 陳俊嶺)訊,平安夜,A股卻並不太平。繼幾天前一眾妖股開啓連續跌停模式後,今天十多隻釀酒股又遭集體跌停。不過,德賽電池、陽光電源等少數“機構抱團股”卻“風景這邊獨好”,吸引了市場上活躍資金的前赴後繼。
是放下成見,緊擁機構抱團股與泡沫共舞?還是冷眼旁觀,熬過均值迴歸的漫漫長夜?時下,對於追求絕對收益的私募管理人而言,這是一道無法迴避的必答題。
“明年我們也仍然不會去碰目前泡沫化的板塊,寧可少賺也絕不在這些板塊裏虧錢。”面對少數基金重倉股的“逆天”表現,北京一家中型私募機構的管理人本週如是稱。
在泡沫中離場,於恐慌中入場。展望2021年,這位私募管理人已心有成竹——一方面在估值合理的板塊裏找增長確定的東西,另一面也等待高估值板塊公募和量化相互踩踏後去撿便宜。 不過,在一片恐慌時扮演“白衣騎士”,或許只是這傢俬募的一廂情願?在重倉股備受高估值質疑時,北京另一傢俬募高層站出來回應:如果還處於高速發展階段,此時估值重要性可以降低,在此之前絕不會減持!
機構抱團與泡沫之爭
12月24日,此前一度瘋漲的老白乾酒、金種子酒等十多隻釀酒股集體跌停,在釀酒板塊36只個股中,僅有古井貢酒微漲0.46%,而基金重倉股——貴州茅台、五糧液僅跌0.61%和1.07%,表現出十足的抗跌性。
在市場一片風聲鶴唳之時,德賽電池當日再度封住漲停,以63.6元創出了年內新高。與其同屬當下最熱門賽道的陽光電源、通威股份、隆基股份也在眾多基金經理的熱寵下逆勢創出新高。
“白酒行業是博弈確定性的選擇,其實也就是茅台把增長確定性的大旗扛住,投機資金去炒二線白酒,相比而言茅台的泡沫真的不大了,這種交易的風格有點像博弈的末端了。”泊通資產董事長盧洋感慨稱。
在盧洋看來,今年市場交易風格的持續性很超預期,甚至比2015年和2013年更極端,板塊間的估值分化也是歷史最高水平,比如消費板塊和高股息板塊的估值差,歷史上前一個最大值是3.5倍,目前是5倍以上。
緣何兩者估值如此分化?盧洋一直在思考其中的原因——從基本面看,消費股估值比金融股貴毫無爭議,這顯然不是導致目前估值差距這麼大的理由,更多的原因要從資金面去思考。
自2016年以來,外資持續流入中國,其價值取向也深刻影響了國內投資者的偏好。不過,外資拿價值投資當性價比標準,而國內機構卻拿其當博弈理由。例如,下半年外資在消費、醫藥板塊泡沫化後持股持續減少,而國內機構卻憑藉募集資金的能力持續加倉。
與此同時,2017年以來量化投資在國內大幅興起,今年隨着行情的極端化,部分量化因子也變成了基本面動量,這種趨勢交易的後果直接放大了非理性交易的成分,很類似美國1987年股災前的市場交易風格。
無獨有偶,上海明汯投資也在本週的“股市觀察”中也提到了機構抱團現象——機構的抱團行為仍然明顯,但隨着順週期板塊以及新能源電力板塊景氣度和業績確定性的提升,資金明顯有向相關板塊擴散的跡象,當前到明年一季度仍處於業績空窗期,相關板塊仍有較高的想象空間。
不過,明汯投資也提醒,目前市場仍然缺乏增量資金,存量博弈下題材切換範圍逐步縮小,甚至進一步加劇了資金高位抱團的行為,而一旦其業績增長無法兑現當期估值,高位抱團的相關板塊調整將會較為劇烈。
與泡沫共舞?還是扮演“白衣騎士”?
在最近的一次公開演講中,重陽投資總裁王慶也談到了A股的估值分化話題。目前估值水平相對合理,但背後有明顯的分化——一方面存在着結構性高估,一方面存在着結構性低估。前者如創業板,後者如H股。
“今年年初,在疫情的衝擊下,成長股的領先演繹得更加極致,以至於我們在討論股票市場表現的時候,討論未來判斷的時候,大家逐漸形成一個判斷,似乎成長股的光明前景成為了一個常態。”王慶稱。
作為追求絕對投資收益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要在看到機會的同時也要提示風險。當天演講臨近尾聲,王慶不忘給投資人提示了風險——歷史上每一個波瀾壯闊的投資機會,到最後都會演變成大泡沫,而所有泡沫的破裂都是被上升的利率所戳破的。
“現在利率水平低,而且好像還沒有上升的跡象,這是一部分人認為當前科技股引領的行情可能會持續的重要論據支撐。但要引起注意的是,比起利率的絕對水平,利率的變化對股票市場的影響更重大。”他稱。
有鑑於此,王慶提醒投資人一定要密切關注利率和市場流動性的變化,如果流動性出現早於預期收緊,它對A股市場不同板塊風格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這是我們在未來的投資中需要密切關注的重要變量。
不過,面對部分板塊的高估值,清和泉資本創始人劉青山卻有不同的見解。在近期一次與投資人的分享互動中,他透露新能源是其持有一兩年年的重倉板塊,業績貢獻穩步維持在組合收益貢獻前三名。
在劉青山看來,新能源是否高估?首先要看它的空間在哪,如果還處於高速發展階段,那麼這時候估值的重要性可以降低,如果這些公司發展到滲透率瓶頸的時候,才應該考慮逐步減持。
“就目前而言,中國的新能源行業處於快速提高滲透率的階段。在新能源行業本身投資邏輯沒有被破壞的情況下,未來三五年我們會堅持投資該行業裏的核心公司。”劉青山稱。
劉青山以某電池龍頭為例,去年他曾斷言其遠景市值超一萬億是非常確定的,一是它保持全球範圍內的競爭力;二是技術進步能維持公司的淨利率水平。今年由於寬信用等因素導致其估值偏高,這也大概率代表着其達到未來目標的時間縮短了,他相信公司未來發展會更好。
是緊擁機構抱團股,學着與泡沫共舞?還是冷眼旁觀,熬過均值迴歸的漫漫長夜?泊通資產董事長盧洋更傾向於選擇後者,他希望在未來某個時間市場恐慌之時,扮演一位敢於逆勢投資的“白衣騎士”。
盧洋坦言,明年他們仍不會去碰目前泡沫化的板塊,寧可少賺也絕不在這些板塊裏虧錢。談及2021年策略,他已心有成竹——在估值合理的板塊裏尋找增長確定性,同時等待高估值板塊公募和量化相互踩踏後去撿便宜。
“就像巴菲特在1987年股災裏一舉買成了可樂的第一大股東。當年股災前,美國也是流行大消費——美股版漂亮50,也流行一句話——貴的東西都有道理。”盧洋補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