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金融“碳”尋記:金融科技企業競跑路不同

綠色金融和金融科技能擦出什麼火花?前景如何?近日,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目前就有不少金融科技公司投身綠色浪潮,基於各自場景和生態,從產品創新到服務轉變,從信貸投放到投資取向,走出了不同的綠色路徑。不過,這既是一個熱點賽道,也是一場難打的硬仗。多個痛點待解下,後續金融科技將在綠色金融賽道交出一份怎樣的答卷,仍需時間給出答案。

綠色金融“碳”尋記:金融科技企業競跑路不同

多家競跑

一場席捲金融科技的 “綠色”浪潮正洶湧而來。北京商報記者多方採訪梳理發現,目前包括不少互聯網銀行、消費金融公司、互聯網巨頭、金融科技平台都在謀篇佈局,基於自身特色與優勢,走出了各自不同的綠色金融路。

以互聯網銀行為例,目前包括微眾銀行、網商銀行、新網銀行均在佈局。

“傳統的綠色金融聚焦於大中型企業和項目,通過項目申報的形式認定綠色,而小微企業和個體經營者分佈廣、金額小,傳統的項目申報制並不適用。”網商銀行相關負責人向北京商報記者提到了這一難題。怎麼解?為此,網商銀行嘗試開拓思路,通過識別產業的上下游核心企業是否綠色,來鼓勵小微企業與綠色企業進行經濟活動。

具體做法是,挖掘、認定一批核心綠色企業,並鼓勵下游企業向綠色產業鏈中的核心綠色企業採購綠色商品和服務,給到下游採購經銷商支持採購貸款的綠色利率優惠,引導產業鏈的下游將自己的經營重心放到綠色商品的流通或者製造環節。網商銀行在認定綠色企業後,提供無抵押的信用貸款給小微企業。據透露,截至10月底,網商銀行累計已和100多個綠色品牌達成合作,覆蓋2萬家小微企業,放款138億元。

除了網商銀行,微眾銀行也在佈局重點綠色金融領域,截至2020年末,該行綠色貸款較年初增長117%,微眾銀行稱,其中要訣是:一是依託金融科技實現主要業務全流程線上化、無紙化,從源頭上力行低碳環保、節能減排;二是嚴控“兩高一剩”行業授信。

不同於互聯網銀行,作為互聯網巨頭的美團,則將綠色金融探索重點放在支付領域。以美團在今年9月上線的數字人民幣“碳中和”試點為例,該次探索將數字人民幣試點引入綠色共享騎行場景,鼓勵用户使用數字人民幣進行綠色騎行。數據顯示,上線滿一個月,試點已吸引超過100萬用户開立數字人民幣個人錢包,累計產生889.96萬綠色騎行公里數。與駕駛燃油車相比,同等運量下預計可減少碳排放量約2400噸。

除了互聯網巨頭外,深耕手機市場的歡太數科也有獨到路徑,從推動二手手機回收行業、為小微企業提供數字化升級服務以及提供低碳轉型金融服務三方面入手,協助數十萬家小微企業開啓低碳轉型。以2021年6月歡太數科與以舊換新服務商當換展開合作為例,二手貨物批發商在當換拍得某批次手機後,可以在當換平台申請“綠色備貨金”貸款。

而在財富管理方面,陸金所控股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其已於今年設立綠色金融辦公室,在產品層面,已經引入綠色基金,並引入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相關公募產品,以及底層資產投資於綠色金融、節能減排領域的其他淨值型產品,切實支持污水處理、城市綠化、新能源、旅遊文創等符合ESG內涵的產業。

人才短缺

為了實現“雙碳”目標,各家金融科技公司可謂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但在各自探索的路徑上,也難免遇到不少難點和挑戰。

其中,歡太數科相關負責人就告訴北京商報記者,推進過程中,協助小微企業全面實現數字化仍面臨不小的挑戰。由於小微企業數量多、規模小、技術能力弱,加強數字化改造又會增加成本投入,這對規模不大且抗風險能力較差的小微企業來説改造動力不足。

新網銀行則稱專業人才儲備也是一大難題所在。如今既懂綠色發展又懂金融業務的複合型人才比較緊缺。這也衍生出其他問題——第三方認證價格較高。

人才短缺確實是目前行業面臨的普遍痛點。南開大學金融學院博士、綠色金融領域研究人員李姿璇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由於對綠色金融產品等設計及應用對專業技能要求較高,缺少綠色金融科技複合型人才是當前金融科技佈局綠色金融的一大挑戰。機構應制定相應的人才發展戰略,培養專業的複合型人才。

在業內看來,金融科技公司善於金融創新,又善於使用數字技術,善於通過用户數據,對綠色企業迅速做出信貸響應,但金融科技公司也有其劣勢。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院長王遙則提到了金融科技公司部分技術不成熟帶來的操作風險。一方面,金融科技在動態運用於綠色金融過程中,可能因技術的不當應用和技術自身的負面效果導致金融科技偏離其預設目標而導致風險;另一方面,算法在實現自動化時,也可能因為數據處理的規則和流程的封裝性,使得透明度缺失,影響市場主體的知情權。

“與此同時,也應當注意到,當前,金融科技企業對於區塊鏈、物聯網等技術在綠色金融中應用的研發投入相對缺失。有研究指出,科技公司的主要投入集中在解決運行效率的問題的場景,例如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技術提升綠色標準、項目識別、環境效益測算和ESG指數編制等方面。但對可以解決信息透明度、可靠性和可追溯性問題的區塊鏈和物聯網等技術的創新和應用比較欠缺。”王遙直言道。

如何突圍

可以預見,金融科技企業在綠色金融賽道上的探索,道阻且長。

除了機構自身限制外,李姿璇提到,行業在支持綠色金融領域也存在一些難題,如缺乏具體的政策指引、缺少監管沙盒的支持,在區塊鏈、物聯網等技術方面提供的可靠產品還相對較少等。在李姿璇看來,如果能夠建立更加完善的綠色金融監管體系、創建有效的信息共享平台、明確相關標準,將對金融科技行業的綠色發展具有極大促進作用。

對於機構後續發展方向,王遙還提到,數據中心是公認的高耗能行業,過去十年間,我國數據中心整體用電量以每年超過10%的速度遞增,國網能源研究院預測,到2030年用電量將突破4000億千瓦時,佔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將升至3.7%。因此,綠色數據中心的建設,應是金融科技行業轉型發展的重要突破口。

“當前政策確實缺少具體的促進金融科技、促進綠色金融的指引,未來預期會有所補足。”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教授則認為,探索綠色金融,金融科技公司首先要實現自身的綠色低碳,比如互聯網數據中心、服務器方面,加大綠色循環科技的投入,身體力行減少碳排放。

北京商報記者 劉四紅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488 字。

轉載請註明: 綠色金融“碳”尋記:金融科技企業競跑路不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