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國泰君安證券:大基建重返舞台 哪些領域是抓手?

由 士振文 發佈於 財經

  2010年之後,繼2014年和2018年,經濟工作會議中再次提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穩增長成為主線已是市場共識,但“如何穩”,“能否穩”市場仍有分歧。

  回顧以往,兩個共性“增速破位”+“政府表態”暗含基建發力在即。07年至今,有四段時間基建投資增速超過GDP增速,當前已經符合歷史環境。

  基建反彈,資金是不是制約點?2022年一季度基建可用資金較2021年一季度多出40%-70%,基建發力彈性較大,資金端不會成為制約。一方面市場擔憂的土地出讓收入過去僅有20%-40%左右直接用於基建投資,短期賣地收入下滑完全可由專項債資金所彌補。另一方面,本輪基建資金來源除了配套信貸,大概率更依賴專項債和中央支出。

  基建反彈,新老基建誰唱主角?新基建動能強但規模有限,穩增長必須老基建“搭把手”:

  碳中和背景下,新基建範疇繼續拓展,三大領域成形:電力系統(綠電、儲能、特高壓)、交通建築(城軌交通、充電樁、加氫站、BIPV)、信息(數據中心、5G基站、工業互聯網等)。2020年,新基建投資佔整體基建投資的比重約10.4%,雖然在雙碳目標推動下,未來發展動能較強,但是體量以及政府可控度上穩增長的核心還是要靠佔比近90%的老基建助力。

  經濟穩得住,需要多少基建投資?

  本輪經濟增長下行與以往最大不同在於難以再度依賴地產發力,地產下行慣性還在,22年1季度地產投資有轉負可能。從固定資產投資角度,基建(狹義)需達到10%增速,才能保持投資不出現明顯下滑。從經濟增長角度,若要保持22Q1經濟增長為5%,投資還需一定上行,這要求基建增速短期冬奧會和就地過年對政策節奏可能存在擾動,若上半年經濟增速保持在5%,則需要基建達到18.7%;若全年5.5%,基建需16.3%。

  基建發力,哪些領域是抓手?我們通過梳理“十四五”各省重大項目規劃和近期專項債資金投向,認為以下幾個領域潛力更大:

  從“十四五”重大項目來看,交通運輸和能源水利佔比超7成;

  從專項債投向看,市政產業園區和交通基礎設施投資各佔約4成;

  新能源相關基建是重要增量,區域上以東北和西南居多,包括風光水電、頁岩氣、太陽能、生物質能、智能電網等。

  綜合來看,我們認為公路運輸、水利工程、能源類基建是後續發力主要方向。

(文章來源:國泰君安證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