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3月21日發表題為《新的中國衝擊》的文章,作者為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主任馬克·萊昂納德。作者認為,中國的快速發展以及“雙循環”戰略會帶來新的“中國衝擊”,西方的當務之急並不是嘗試改變中國或大舉進入中國市場,而是必須改變自己。全文摘編如下:
中國的新戰略把重點放在“雙循環”概念上。在這個聽上去很專業的説法背後,隱藏着一種可能改變全球經濟秩序的想法。中國將不是作為一個通過貿易和投資與世界聯繫的單一經濟體來運轉,而是正在把自己塑造成為一個雙叉經濟體。一個領域(“外循環”)將保持與世界其他地區的接觸,但它的光輝將逐漸被另一個領域(“內循環”)所掩蓋,後者將培育內需、資本和思想。
“雙循環”的目的是讓中國變得更加自立。在先前讓中國的發展建立在出口導向型增長的基礎上之後,決策者們正試圖實現中國供應鏈的多元化,以便使自己能夠在不受美國霸凌的同時獲取技術秘訣。通過這麼做,中國還將尋求使其他國家更加依賴於自己,從而把自己的對外經濟聯繫轉化為全球政治力量。
▲3月12日,在南寧國際鐵路港,龍門吊給重型機械中歐班列裝運集裝箱。(新華社)
西方政治階層花了很長時間才認識到這種“中國衝擊”,因為他們曾信奉“互惠接觸”戰略,即認為西方消費者可以獲益於低成本的進口中國商品,而西方公司則將通過開發中國巨大的市場而受益於其經濟增長。
“雙循環”戰略將影響經濟和社會的不同部分。目的不是讓傳統行業遭遇危險,並與倫敦金融城的法律和金融公司、巴登-符騰堡的汽車廠商以及瑞典的生物技術公司展開競爭。
今天最主要的地緣政治較量不只是關於執行全球規則,而是關於誰將制定這些規則。西方以前曾竭力確保中國遵守其制定的貿易、投資和知識產權架構,而現在中國也在尋求制定和執行這樣的規則。
此外,今天的競爭性緊張不再侷限於西方與中國的雙邊關係中。通過其“一帶一路”倡議,中國已經與100多個國家建立了經濟聯繫網絡,因此它將毫不猶豫地利用這些渠道輸出中國標準。
新的“中國衝擊”的含義之一是,有關數據、研發和標準的新規則將迫使西方知名公司養成中國特色,除非它們徹底撤出中國。
不用説,新的“中國衝擊”將需要一套不同於先前衝擊的應對之策。西方的當務之急並不是嘗試改變中國或大舉進入中國市場,而是必須改變自己。
來源:參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