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自己寫過的文章,看到2018年2月的一個表格。
還挺感慨的——
當時一大堆指數低估。
綠色代表估值很低,很便宜。
想不到吧?
那個時候不管是醫藥、科技、創業板,還是環保,中證500。
都是狠便宜啊。
到了現在,它們大多紅彤彤一片了...
這是現在的圖:
紅色代表高估,很貴了。
橙色代表適中。
一句很俗但應景的評語:
從前你對我愛答不理,現在我讓你高攀不起
二
前幾天看年報,有一句話我印象挺深。
一個基金經理説——
我深信,只有......投資被低估的股票,才是從長期來看最有效、可複製的道路。
哈哈,這個描述太絕對了。
“買低估”確實是N種投資方法裏,最容易複製、最容易get到的一個。
你在低估時只要敢買,然後靜靜等風來,就好。
只需要兩個要素:
有耐心;
有閒錢。
風總會來。
很多指數,都曾經讓人罵慘過、懷疑過、唾棄過。
讓人覺得不會再有希望了。
但還是漲上去了。
比如醫藥。
2019年之前,醫藥行情一度萎靡。讓人絕望,被人噴慘了。
這是我2018年底一篇文章的留言——
現在回頭看看,這個“吃土”、“哭暈”,真讓人羨慕啊...
最給力的醫藥基金——中歐醫療健康,從2018年2月起,漲了200%。
“哭暈”、“醫藥讓我吃土”的那些讀者,如果在他們留言時買入的話,漲250%。
賺翻了好嘛。
三
又比如環保吧。
比醫藥還讓人備受折磨。
2017年起就不斷的跌跌跌,然後底部蕩啊蕩一年多。
漲一點、又落下來。
直到2020年起,才真正的大漲起來。
如果從環保低估時堅持一直買,到現在,怎麼也得有百分之大幾十的收益了。
理想的話,翻倍及更多了。
但,吃到這個果子的人,還真的不多。
因為眼看着:
白酒漲了、醫藥漲了、創業板漲了、科技漲了...
都漲了。
就自己買的不漲。
大多數人都耐不住,割掉了,買熱門股、熱鬧基去了。
所以到了後來,吃到環保甜頭的人可能幾乎都是新人。
買低估品種的最大考驗——
別人都飛上天了,你還在泥沼裏不停的往下陷...
熬不住啊。
三
又比如銀行。
這幾年比環保更慘,到了去年下半年,都被人喊作黑四類。
我去年7月底有篇文章提到——
銀行的pb百分位只有2.21%,只比歷史上2%的時間要高了。
相當低估了。
那時候銀行真的非常慘。
慘到幾乎沒人給它説好話了。
那如果當時買入銀行ETF,持有到現在,收益是——
20%出頭。
也很可觀了。尤其是,銀行直到現在還低估着呢。
以及,不得不談的中證500指數。
它過去幾年一直被人説:雞肋、不值得。
漲不過創業板、跌得比滬深300慘。
但今天回頭看看。
如果在2018年底買入它,是能賺50%以上的;2019年中非常低估時買入,也能賺接近40%了。
截自我2019年6月的一篇文章:
當時買了,收益自然不弱。
尤其今年春節後,大家開始看重中小市值的好公司。
中證500又更揚眉吐氣了:
四
怎麼説呢...
今天舉了很多例子。
創業板、中證500、科技、醫藥、環保、恆生、養老、銀行、紅利....
這些指數吧。
都曾經讓人罵慘過、懷疑過、唾棄過。
也都逐次的,慢慢從便宜漲上來,漲到貴;從低估變適中、變高估。
最重要的。
都為堅持低位買它們、低買高賣的人,實實在在的賺到了錢。
並沒費什麼心力
很簡單,人人都能學會。
五
現在還有哪些指數,是低估的呢?
不多了。
綜合各家的指數,大家莫衷一是,但有兩個共同的——
一個是銀行指數;
一個是紅利指數。
銀行前文有提到。
紅利呢,節後表現是很不錯的。
春節過後,幾個紅利基金幾乎都是飄紅的。
舉個例子,華泰柏瑞上證紅利ETF(510880)——
這是紅利基金裏,規模最大、很有代表性、挺受歡迎的一個。
節後它漲了7.9%。
而滬深300是跌了11.5%
正好是反着來
華泰柏瑞紅利ETF跟蹤的是上證紅利,這個指數挺有意思的:
它裏面的股票,幾乎都是低估值、高分紅的藍籌股。然後成分股大多是順週期的。
和抱團股,正形成鮮明的對比...
有人點評——“和茅指數幾乎是負相關”
抱團大漲,它就不行了;抱團不行了,它反而開始漲。
價值投資的典型。
挺適合做均衡配置的。
哎,紅利指數不容易啊,低迷好幾年了。
不知道有多少人,從兩三年前,一直堅持買到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