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金十數據」原創文章,未經許可,禁止轉載,違者必究。
在經濟學界,關於各國經濟增長及對比的研究一直是歷久彌新的話題。若是按傳統的匯率法,則是將各經濟體以本幣表示的GDP轉換成美元進行國際比較,但這種比較方法穩定性差,容易失真,匯率的貶值或升值直接影響着GDP規模的擴大和縮小。
第二種方法是購買力平價(PPP)法,即通過對各經濟體貨幣的購買力進行測算,消除各經濟體之間價格差異因素之後再來比較。從理論上講,PPP法的比較結果要比匯率法更客觀、科學。有意思的是,不同比較方法之下,全球前十大經濟體的排名也有所變化。
按購買力平價法,全球GDP前十排名:中國超過美國高居榜首!根據IMF、世界銀行採用的購買力平價法衡量,2020年全球前十大經濟體排名依次為:中國、美國、印度、日本、德國、俄羅斯、印尼、巴西、法國、英國。
具體來看,按購買力計算,2020年中國GDP為101.6萬億元人民幣,經過核算為24.14萬億美元;美國購買力GDP為20.93萬億美元;印度為8.91萬億美元;日本為5.31萬億美元;德國為4.5萬億美元;俄羅斯為4.1萬億美元;印尼為3.3萬億美元;巴西為3.15萬億美元;法國為3萬億美元;英國為2.96萬億美元。
事實上,根據IMF購買力平價的算法,早在2014年,中國GDP便達到17.6萬億美元,超過美國的17.4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當年中國在全球經濟中所佔的份額為16.5%,而美國所佔的比例為16.3%。
通俗來講,PPP法就是用1元人民幣的實際購買力和美元的實際購買力比較,測算不同國家貨幣購買力之間的真實比率,由此將GDP折算為美元。從全球範圍來看,使用PPP法計算一般會增加發展中國家的GDP規模,因為商品和服務價格在這些國家相對較低。
業界聲音指出,使用PPP法來比較各國實際生活水平差距有一定合理性,也更加客觀、科學。不過,美國企業研究所經濟學家德里克·西瑟斯則持反對觀點,認為在任何時點、任何國家之間用購買力平價來比較GDP總量並沒有太大意義。
用匯率法跨國比較GDP靠譜嗎?穩定性差,容易失真!那麼不用PPP法比較,採用傳統匯率法估算的各國GDP,靠譜嗎?弊端也不少。
一是穩定性差,匯率經常受各種因素影響波動頻繁且幅度很大。例如,美國經常利用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絕對主導地位,通過大放水來轉嫁經濟危機,或者對競爭對手採取金融限制的舉措,導致受其迫害的經濟體本國貨幣大幅貶值。
巴西瓦加斯基金會(FGV)一份研究報告顯示,2020年全球30個經濟體中,巴西雷亞爾兑美元貶值了25.3%,排名墊底;其次是土耳其里拉貶值23.9%;俄羅斯盧布貶值18.8%。所以若是按照匯率法比較,俄羅斯將因為盧布貶值嚴重而擠不進全球前十大經濟體的行列。
二是容易失真,不能真實反映各國經濟水平和發展差距。據東北財經大學楊仲山一份研究指出,從統計數據看,用匯率法估算的GDP規模在時間上變化與實際經濟增長率不一致,甚至呈現相反方向的變化趨勢,形成國際比較的失真。
不過目前國際貿易和投資都是以名義匯率的市場價格成交的,所以按市場匯率計算的GDP是衡量市場大小的相對較好的依據。按匯率法計算,2000-2020年,中美GDP差距已從9.1萬億美元快速縮減至6.2萬億美元,各大國際機構及經濟學家普遍認為,中國有望在十年內躍升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
文 | 李澤鈈 題 | 黃紫鎵 圖 | 盧文祥 審 | 劉蘇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