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助力實現碳達峯、碳中和目標過程中,巨大的綠色投資需求刺激了綠色債券不斷擴容與創新提速。綠色債券作為直接融資手段,能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發展潛力巨大。企業積極發行綠色債券、參與綠色低碳環保項目,除了可以享受各類優惠政策外,還有利於提升企業社會形象和“綠色聲譽”,增強投資者信心。
然而,隨着綠色債券業務的加速發展,隱形成本門檻導致成本優勢不突出、市場活躍度有限、金融“漂綠”現象等問題,使綠色債券在市場中似乎有些“高冷”。
就發行成本而言,雖然政策層面給予了相關税收優惠,但相較於一般債券的發行,綠色債券還存在着外部認證審核、持續信息披露、綠色項目後續運營跟蹤等方面的要求。其綜合成本優勢不明顯,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發行綠色債動力不足。
同時,由於存在劃分標準不統一、信息披露機制不健全、債券產品種類不豐富等問題,綠色債券市場還存在“洗綠”“漂綠”現象。從綠色債券的實際募集用途來看,個別發債主體的募集資金部分用於償還公司債務,或用於日常流動資金,並未全部投向綠色項目。這不僅增加了綠色債券風險,而且擾亂綠色債券市場秩序。
實現雙碳目標需要大量投入,必須充分發揮金融的作用,引導社會資本投向綠色低碳領域。這一過程中,讓綠色債券名副其實,真正“綠”起來,需要進一步發揮其引導作用,強化政策扶持和激勵機制,增強成本優勢。未來,可以將綠色債券的鼓勵政策向全國擴展,壓降企業發行綠色債券的費用,鼓勵更多中小企業積極發行綠色債券。
在綠色項目識別方面,應儘快建立綠色信息共享機制,強化信息披露要求。制度設計上,要進一步完善部門間的聯動協作機制,實現金融信息和環保信息的傳遞順暢、公開透明,幫助金融機構準確判斷和識別綠色企業、綠色項目,發揮“商行+投行”的乘數效應,提高金融支持綠色項目的精準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