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錦:與短期宏觀政策相比,更應關注結構性潛能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周瀟梟 廣州報道

12月3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枱粵港澳大灣區總部和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聯合主辦、21 世紀經濟報道承辦的“2021南方財經國際論壇”在廣州舉辦。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重點圍繞“雙碳目標以及2022年經濟展望”發表了主旨演講。

劉世錦:與短期宏觀政策相比,更應關注結構性潛能

劉世錦表示,當前中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尤其在需求低迷的背景下,上游工業品價格居高不下,中下游企業利潤被擠壓。臨近年底,在這個重要時點應該正確研判形勢,採取相應措施,避免上述“類滯脹”局面的出現。今年政府定的經濟增長目標是不低於6%,這個目標是留有很大餘地,實際今年應該爭取8%-9%的增速,兩年平均增速應該達到5%-5.5%。在這個基礎之上,2022年再爭取不低於5%的增長速度。

“當前經濟面臨一定下行壓力,所以大家很關注宏觀政策。但是,與短期宏觀政策相比,我們更需要關注結構性潛能”,劉世錦表示。

劉世錦提出“1+3+2”的結構性潛能框架。所謂1,就是以都市圈和城市羣為龍頭,這個領域為中國經濟未來五年十年甚至十五年中國經濟增長動能的70%-80%。所謂3,是指實體經濟需要補上的三大短板,分別是基礎產業效率不高、中等收入羣體規模不大、基礎研發能力不強。所謂2,就是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也就是説中國的結構性強能,就是概括為一個龍頭引領、補足三大短板、兩個翅膀賦能。

圍繞中國綠色發展,劉世錦作了重點解讀。

劉世錦表示,我們面臨的一次全面的綠色轉型,對中國而言是一個艱鉅的挑戰。當前我國人均碳排放量已經超過7噸,和歐盟大體相當,這還是未實現碳達峯的水平。未來,到2035年我國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均GDP要從當前的1萬美元提高到三到四萬美元。基於這樣的經濟增長規模,未來我國人均碳排放的增長量很少。既要實現經濟的中速增長,又要實現碳達峯碳中和,這是發達經濟體未曾經歷過的,在人類歷史上也未曾有過。

但是中國實現碳達峯碳中和也是有有利條件的,劉世錦列舉了中國的五點優勢。

1.綠色發展方式轉型會造成資本擱置或減值,相比發達經濟體,中國從人均GDP1萬美元的水平開始轉型,轉型成本要更低。

2.當前中國仍然能保持5%-6%的中速增長,中國的市場規模會進一步擴張,這樣大的市場規模有助於綠色技術的推廣應用,因為市場大了才能推動形成商業模式。

3.中國的綠色技術在有些領域裏已經處在並跑,部分甚至處在領跑的狀態,未來有可能形成新的競爭優勢。

4.中國數字技術是有優勢的,能和綠色發展形成相互支撐。

5.中國各級政府的組織協調和執行能力比較強,可提供多方面的政策支持,有利於形成社會共識。

在劉世錦看來,中國要實現雙碳這樣一個長期任務,需要重點做好以下三件事。

第一件事,要做好長期規劃,形成降碳、減污、增綠、增長相互協同的機制。

劉世錦表示,中國的減碳不能單打一,要基於現階段國情,堅持降碳、減污、增綠、增長四位一體協同推進。發達國家已經完成工業化進程,以服務業為主,且基本不存在環境污染的問題,生態環境比較好。但是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降碳的同時,要面對污染治理、保護生態等問題,還要讓經濟保持較快的增長,這幾個方面不可偏廢。

針對前段時間出現的拉閘限電問題,劉世錦還指出,不能搞運動式減碳。實現雙碳目標,要遵循綠色轉型規律和市場規律,要遵循中央所強調的“先立後破”。大家通常在説破舊立新,但綠色轉型是要“先立後破”,只有在綠色技術支撐下形成了新的供給能力,在確保供給安全的前提下實現能源的平穩轉換。

第二件事,要推動技術創新。

劉世錦表示,要實現雙碳目標,從根本上講要實現綠色技術驅動,需要大規模、系統性換技術。這個綠色技術,要符合三個特點,一是需要提高技術含量和生產率,二是要實現少排放直至零排放,三是有優於傳統產業的更低成本。

“要實現這三條,確實難度挺大的,但是通過努力是可能實現的。十多年前,很少有人能相信光伏發電能與傳統燃煤發電競爭,特別是成本上的競爭。但是過去十年時間裏,光伏發電成本下降了80%-90%,現在不僅在成本上可與傳統燃煤競爭,而且業內專家估計今年幾年光伏發電成本還會有較大幅度的下降。這個目標是可能實現的,這就是創新的潛能”,劉世錦指出。

劉世錦還補充表示,過去講綠色環保發展,更多是做減法,因為綠色環保會影響經濟增長。但是現在發展綠色技術創新,主要在做加法和乘法。隨着低碳或零碳新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有研究者認為可能帶來百萬億級別的巨量投資。如果我們不推進綠色轉型,是沒有這樣的投資發展空間。

第三件事,要推進制度創新。

劉世錦表示,實現雙碳目標,要充分發揮市場作用。現在推動減排,主要採取由上而下、層層分解目標的行政性手段。可能在一段時間裏,行政手段似乎是最有效的辦法。但是指標分配,未必公平合理,還存在激勵不足、搭便車、實施成本較高、平衡性較差等問題。未來還是要創造一個市場起決定性作用的微觀基礎。

推動制度創新,要做的事情很多。

劉世錦特別強調了一件基礎性工作,就是建立碳賬户、生態賬户和綠色責任賬户。通過這套賬户,來做好碳核算和生態核算。因為無論是行政性辦法,還是市場辦法,前提都是要把賬算清楚,需要一套科學的算賬方法。通過為各級政府、各個企業和個人建立好賬户之後,能相應確定各自減排責任,這樣各掃門前雪,整個世界就會很清潔。

劉世錦還強調了地方創新的重要性。在綠色轉型這個問題上,我們依然要摸着石頭過河,因為這是一條從沒有過的綠色發展之河,很多事情還搞不清楚,需要試錯。應該給各國地區、企業甚至個人有較大的自選動作空間,鼓勵他們去探索實現的戰略和策略,形成可供推廣的經驗和做法。

“各個地方,特別是粵港澳大灣區,在這方面完全可以先行先試,在綠色發展中再次發揮帶頭作用”,劉世錦表示。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33 字。

轉載請註明: 劉世錦:與短期宏觀政策相比,更應關注結構性潛能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