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27日電(記者王奇)“‘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疫情影響的恢復期,我們需要靜心仔細研究未來有哪些新變化、企業如何佈局長遠發展。”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26日在北京舉行的“第十七屆可持續發展新趨勢報告會”上,圍繞“‘十四五’經濟重啓背景下,企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發表主題演講。
據《經濟參考報》記者瞭解,李稻葵認為,在“十四五”規劃中,有三個“亮點”值得關注:第一,強調“創新”,主要是解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中面臨的“卡脖子問題”。“但自主創新絕不是排斥外企,在華的很多外企、跨國企業,都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和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十四五’規劃歡迎包括外企在內的所有企業基於中國經濟不斷創新,甚至把國外的一些創新技術、創新能力、創新機制引入中國。”
第二,強調“安全”。“‘十四五’規劃中很多約束性、指引性的指標裏增加了‘安全’。”李稻葵認為,“安全”既有能源安全、資源供給安全,也有供應鏈安全,因為安全和發展需要統籌考量。
第三,強調減碳。“未來5年,減碳力度可能還會加碼。我們不僅要搞好中國經濟、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也希望為全球解決一些重大問題,減碳就是具體體現。”李稻葵説。
作為市場主體,企業的發展對於整體經濟而言至關重要。如何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李稻葵建議從三個方面入手:
一是抓住“十四五”期間科技進步和科技變革的重大機遇和挑戰。“很多傳統業態可能進一步被顛覆,企業要提前佈局。”李稻葵分析認為,挑戰可能來自三方面:一是互聯網技術深化;二是人工智能技術深化;三是生命科學進步。
二是做好減碳。在李稻葵看來,現在企業在生產中使用電、煤、原油等資源,並未充分考慮碳排放成本。“我認為‘碳税’早晚會來,即便不來,碳的‘影子價格’一定會出現。”他建議,企業提前做好準備,將碳排放成本考慮在內,“減碳就是減成本。比同行的總成本低,才更有競爭優勢”。
李稻葵同時提醒,“終端電氣化”“發電綠色化”是實現減碳的兩個重要途徑,這一過程同樣會帶來一系列產業變革。
三是關注產業重新佈局。“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每個國家都在思考如何讓本國的供應鏈變得更安全、考慮重新佈局產業鏈。但是,這並不意味着去全球化。”李稻葵説,“在一定程度上,全球產業鏈會變得更加局部化,各國或主要地區可能會形成自己的產業鏈。企業要提前做好準備。這與‘十四五’規劃‘強調安全’的內涵是一致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