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該如何應對國內國際出現的新挑戰,更好釋放消費需求的巨大潛力?如何進一步穩就業、保市場主體?如何更好推進新型城鎮化?近日,經濟日報記者圍繞這些話題採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
更加註重挖掘消費需求的巨大潛力
蔡昉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雙重衝擊。從供給側來説,疫情一度造成停工停產;從需求側來説,很多正常消費受到影響。隨着我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取得重大戰略成果,我國經濟正加快實現復甦企穩。
我國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要在更高水平上對外開放,把國內大循環和對外開放有機結合。”蔡昉説。
疫情發生後,我國發展的外部條件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近年來,我國自身也面臨一些新的挑戰,比如老齡化趨勢,2010年勞動年齡人口增長由正轉負,造成我國傳統比較優勢逐漸喪失。將來我國還會迎來總人口達到峯值後的人口負增長階段。第一個轉折點導致人口紅利消失和潛在增長率下降,是供給側的問題;而第二個轉折點可能導致總需求不足,是需求側的問題。
蔡昉表示,過去我國經濟增長比較依賴外需和投資需求,現在變成外需、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三者平衡。“挖掘消費潛力,首先要靠收入的增長,其核心是保持居民收入與GDP同步增長。還要改善收入分配,縮小收入差距。”
創造更好條件讓市場主體發掘新增長點
實現新發展格局,要增加居民收入,而增加居民收入必須實現充分就業。今年1月至8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達到781萬人。蔡昉預計,隨着復工復產的加速,全年城鎮新增就業900萬人以上的目標可以如期完成。
蔡昉認為,“六保”中的保市場主體,主要指的就是生產者、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户,保住他們就保住了就業崗位,老百姓的收入就有保障,有收入就會有消費,這是一個良性循環。“應對疫情過程中,我們的財政支持方式直達縣市,幫助企業紓困。這種做法應該常態化,幫助市場主體穩定經營。”蔡昉判斷,疫情的發生,可能會創造出新的產業機會,“我們要創造更好的營商環境,讓企業家充分發揮才能,發現新的經濟增長點。”
從消費的角度看,疫情過後,有3種類型的消費頗具潛力。第一類是補償性的消費。有些消費彈性比較大,人們在有條件時會願意消費,收入越高越會消費,這類需求在疫情時會受到衝擊,其後會彌補回來。第二類是以人和人的密切接觸為主的消費,疫情後會有一些替代性的消費形態出現。第三類是疫情誘發出來的消費,比如與健康相關的消費。要挖掘這些消費潛力,需要創造更好的條件,讓市場信號引導企業家、創業者去發現機會,創造新的經濟增長,為勞動者提供新的就業機會。
推進以農民工市民化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一些農民工的就業受到疫情影響。“我們要進一步發展農業產業,為農民在家門口創造就業機會,讓他們的收入保持增長。”蔡昉指出,要不斷推進以人為中心的新型城鎮化發展。
“以人為中心的新型城鎮化,具體體現就是農民工及其家屬在城鎮落户。現在有大量的農民工實際在城鎮居住,在城鎮工作,工資穩步上漲。但是由於沒有城鎮户口,他們能享受到的基本公共服務和城鎮居民有差距。”蔡昉認為,這個差距的存在會導致兩方面的問題,第一,農民工到一定年齡會考慮回鄉,勞動力供給會受到損失;第二,農民工的社會保障不充分,消費就有後顧之憂。蔡昉表示,下一步,新型城鎮化要以農民工的市民化為核心,我國現在的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超過60%,和國際上同等發展階段國家66%的城鎮化率還有差距。此外,44%的户籍人口城鎮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還有16個百分點的差距,把這些已經在城裏的農民工户籍變成城鎮居民,可以提高真正意義上的城鎮化率,會進一步穩定農民工的收入,穩定勞動力供給,同時激發消費潛力,對經濟增長有巨大作用。(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張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