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加快促進財政金融協同發展

由 納喇曉枝 發佈於 財經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建立現代財税金融體制,突顯了財政與金融的重要關係,將財政與金融領域的體制改革統一於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之中,對於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具有重要意義。

財政與金融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兩大支柱,承擔着資源配置、收入分配和宏觀調控三大職能,二者協同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事關社會公平、人民福祉和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實現,同時也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保障。財政金融協同具有豐富的內涵,集中體現在政策協調、服務實體經濟和防範化解經濟金融風險三個方面。

加強政策協調力度

加強財政金融宏觀政策協調力度是新發展階段的必然要求,財政與金融政策需要在目標和內容等方面緊密配合,並建立政策磋商和信息交流長效機制。

首先,新發展階段要求更高水平的財政金融宏觀政策體系。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經濟總量突破100萬億元,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我國經濟發展具備了雄厚基礎,更重要的是,我國還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場潛力。但同時還要看到,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還比較突出,產業體系、收入分配、城鄉發展、市場供求等領域還存在結構性難題,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與世界先進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同時外圍政治經濟環境較為嚴峻,部分西方國家正採用冷戰思維對我國進行貿易和技術限制。新發展階段,規模刺激與資源擴張的粗放式手段會導致通貨膨脹、債務困局等問題,已不適應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財政金融政策的實施重在質量,財政金融政策更加強調精準、效率和成效,更加強調財政金融二者有效配合、協調增益,避免二者衝突或搭配不力導致政策效果折扣。

其次,財政金融宏觀調控政策要在目標和內容上緊密配合。隨着我國經濟體量的不斷提升和市場主體的不斷豐富,宏觀調控的難度進一步增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要為同一目標而努力。就我國當前經濟現實而言,為實現既定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當央行選擇實施穩健貨幣政策時,財政部門一方面要嚴控債務風險,另一方面也要與貨幣政策部門積極配合,如加大力度支持減税降費。不僅如此,制定財政和金融政策要在內容上達成共識。貨幣政策既可以通過直達實體經濟、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來刺激經濟增長,也可以通過購買國債為政府投資提供資金來源。選擇通過政府投資,還是加大對實體經濟的信貸支持意味着金融資源在不同主體間的配給,對宏觀經濟主體的影響需要財政金融管理部門深入研究和審慎抉擇。

最後,需要建立常態化的財政金融政策磋商和信息交流機制。為避免政策運用上的不一致和侷限於部門利益,有必要加強財政部門和金融管理部門的溝通聯繫,建立二者有效溝通的工作機制。比如,可以通過高層會議、共同調研活動、日常討論等多種形式開展。政策磋商與信息交流機制不僅有助於提升政策一致性和實施效果,還有助於提升政策效率,避免單方面行動帶來的合作障礙,有助於降低政策時滯性。

全面服務實體經濟

財政金融協同不僅包括政策方向和內容的協調,在微觀經濟活動領域加強二者協同也具有十分豐富的內容。深化金融領域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服務實體經濟,重點包括服務民營經濟,實現普惠金融、綠色金融和服務創新驅動等方面。在這些領域,如果能夠獲得財政部門的有效配合,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將取得更大成效。

第一,中央和地方財政可以主動調整,加大力度促進產業政策有效整合,聚焦產業政策的實施效率和效果,支持引導金融資源投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當前,地方政府主要是市級層面,還保留了較多產業補貼和產業支持政策,財政資金使用相對分散,對產業發展推動作用有待提升,財政資金利用效率需要提升。為此,地方政府可優化財政資金使用方式,以投融資支持等市場化改革替代產業補貼等行政性方式,既有助於提升財政資金利用效率,引導金融資源流向優先發展產業,也有利於營造公平的政策環境,促進各類生產要素自由高效流動,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第二,財政可以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提供重要風險緩釋工具。融資性擔保公司、信用保證基金等各類政策性融資擔保機構能夠有效促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增強金融機構服務中小微企業和“三農”等弱勢羣體的意願和動力,助力解決小微企業和“三農”經濟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做大做強政策性擔保機構,各級財政能夠發揮重要作用。地方財政可以建立融資擔保機構資本金持續積累機制,提升融資擔保規模、擴大融資擔保面、降低融資擔保費率,顯著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第三,進一步發揮地方政府在科技金融體系構建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實踐證明,地方政府成立產業基金和創業投資基金是科技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引導社會資本支持創業創新發揮着關鍵作用。相對於金融中心城市,大部分地方城市科技金融資源較為匱乏,創新創業活動單獨依靠市場手段往往難以發揮作用,這需要地方政府加強財政支持,比如,通過設立政府投資基金為企業成長髮展提供資金支持。政府投資基金配合政策性擔保可以有效引導科技信貸、創投基金、科技保險等社會資本共同搭建多元化科技金融融資體系。

共同防範化解重大風險

公共財政的一個重要目的是有效應對經濟社會領域出現的重大風險,維護國家穩定和經濟可持續發展,而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保持金融穩定也是金融工作的重要任務。實踐表明,在一些特定時期,財政風險和金融風險可能互相轉化,因此,加強財政金融協同對於防範和化解重大風險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財政為化解企業債務風險、保持金融穩定承擔了重要責任。在化解過剩產能、去槓桿、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改革和突發公共事件應對過程中,較多企業出現了流動性危機和信用風險,而且涉及的企業往往資產債務規模較大,影響了地方經濟發展和金融穩定。在這種情況下,地方財政通過紓困基金、直接資金支持以及政策性擔保工具等各類措施為陷入短期困境的企業提供幫助,尤其是救助了大量民營企業,有力提振了民營企業家的發展信心,優化了金融機構資產質量,為區域經濟金融穩定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第二,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化解需要財政金融緊密合作。實現政策協調是財政金融協同發展的本質要求,而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是財政金融協調合作的重大現實領域。我國地方政府債務規模積累具有非常複雜的背景,尤其是隱性債務風險相對較高,短期內還債壓力和長期內債務治理均需要財政金融二者協同發揮作用。一方面,財政要通過嚴明的財政紀律管控地方政府債務融資行為;另一方面,金融要通過有效的市場機制約束地方政府和金融機構的行為。財政金融二者協作搭建“財政紀律與市場約束”雙機制,是共同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重要制度選擇。

第三,地方金融系統安全需要財政金融協調運作。我國不少地區的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和地方金融組織在運行過程中不斷暴露出風險控制能力弱、資產質量差等問題,對區域金融穩定產生了一定壓力。財政金融需要積極開展合作,共同促進地方金融系統健康發展。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通過注入資本金提升地方金融機構資本充足率和風險抵禦能力;另一方面,金融監管部門需要引導金融機構完善企業治理,強化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水平,並協助地方政府選擇引進優秀的戰略投資者。

總體來看,加快推動財政金融協同發展,是我國邁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2021年,我國將向着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繼續奮進,經濟發展更加重視質量和效率,社會發展更加重視公平和福祉,國家治理更加重視制度建設和體制協調。可以説,建立現代財税金融體制,加快推動財政金融協同發展是當前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和保障。

作者:陳工 劉昊

(作者單位:廈門大學經濟學院;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