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評:無視基本經濟規律,美政客操縱“脱鈎”損人不利己

作者: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經濟系教授、博導,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開院研究員 龔炯

以2017年中徵税打貿易戰為開始,中美關係劇變。美國政客中一直有像彼得·納瓦羅、 斯蒂芬·米勒那樣的“中美全面脱鈎派”,還包括史蒂夫·班農等。在這些人的推動下,美國採取了一系列對華的針對性措施,例如通過CFIUS程序收緊了華資、國資對美投資,通過各種手段打壓中國高科技企業,出台簽證政策阻擾中國學生赴美留學學習理工科專業,以及試圖把在華經營的美資企業趕回美國等等,嚴重影響了中美在多個領域的往來與合作。

最近,在美國經營非常成功的中國企業下屬部門TikTok又遭特朗普打壓,聲言要在9月15日之前全面禁止其經營,除非賣給一家美國企業。當得知微軟在和TikTok談判收購之後,又揚言TikTok出售後必須向美國財政部上交一筆鉅款。這個完全沒有法律基礎的近乎海盜行為在美國曆史上是從來沒有過的。

美方發起的這一系列舉措,其對貿易、投資等領域所產生的影響,是否會造成全球供應鏈徹底移出中國呢?

首先必須指出,供應鏈轉移的現象,早在新冠疫情發生之前、甚至在中美貿易戰之前就一直在發生,特別是在勞動密集性行業。這是由世界各經濟體成本不同、消費者偏好變化以及政府主導的產業升級等多種因素所決定的。“一帶一路”中的產能轉移、企業出海也或多或少帶動了一些供應鏈外移現象。這並非怪相,其背後有其經濟規律。經濟學裏有克魯格曼等發展的新經濟地理理論,指出產業發散和整合的交叉作用會導致產業聚集呈現“駝峯型”分佈,造成製造業集聚地的地理轉移。最早是歐洲的紡織業轉到北美,後來製造業從北美到東北亞,主要是韓國、日本和中國台灣,後來轉移到中國大陸,但它在中國不可能永遠待下去。

需要指出的是,供應鏈本身就會不停地轉移,轉移並不可怕,真正重要的是本國、本土企業的創新能力,本土企業在全球供應鏈中佔據的主導地位和在全球相關市場佔據的主導地位。

另外,中國這樣以內循環為主的超大經濟體有很強的韌性,歷史上美國內戰之後經濟發展也是以國內為主。如果看各大國經濟體出口佔GDP比例,德國高一些佔比47%,法國佔比31%,英國佔比30%,俄羅斯佔比26%,中國佔比18%,日本佔比16%,美國佔比12%。

若要看對美出口對中國經濟到底是什麼樣的含義,假設我國對外出口的增加值中可計入國內GDP的約為50%,那麼對美出口增加值實際佔GDP的比例約為1.5%左右,所謂“中美脱鈎”本質上動搖不了中國經濟基本盤。況且這種情況並不會發生。

還需要指出的是,中美經濟脱鈎對美國經濟本身也是相當有害的,暫且不説美資企業在華經營每年3-4千億美元的豐厚商業利益,僅中、美經濟體之間的相互依賴,對維持美國經濟的低物價、低儲蓄率、高財政赤字就有很重要的作用。

美國耶魯大學教授斯蒂芬·羅奇8月4日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網站發表的評論文章,就對這一問題做出了深入的闡述。他指出,美國對華貿易赤字的根本原因在於美國的低儲蓄率。如果限制對華貿易,則馬上會有和第三方國家的貿易赤字來替代,“這就猶如在泰坦尼克號郵輪上重新安排坐席”,只會讓美國消費者負擔價格更為昂貴的進口產品,這等同於在美國消費者頭上加税。

由此看來,中美經濟脱鈎對美國的影響不只是涉及到美國企業、資本的利益,而是波及到包括普通消費者在內的整個美國社會的利益,這才是王毅部長説的“中美合則兩利,鬥則俱傷”的本質性的、深層次的原因。特朗普政權看不到、不理解、或者拒絕接受這一基本經濟規律是歷史的遺憾。但隨着2020年大選的逼近,相信美國政治體制的糾錯功能會把中美關係引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94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日報網評:無視基本經濟規律,美政客操縱“脱鈎”損人不利己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