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石榴集團帶“病”奔赴港股

由 納喇傲兒 發佈於 財經

斑馬消費 楊柘

盈利水平大幅波動之際,融資成本持續走高,中小房企石榴集團不得不硬着頭皮衝向港股。

不過,公司自我造血能力弱、土地儲備規模小,還有多少時間可以等?

盈利能力不穩

中小房企奔赴港股的熱潮並未止步,北京房企石榴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下稱:石榴集團)也在近期加入到這條跑道。

招股書披露,上海梅山第一中學前地理教師、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崔巍持有石榴集團57.42%股權,公司執行董事兼總裁桑春華持股41.58%

石榴集團從事房地產行業時間並不長,公司2009年才在北京推出第一個住宅項目,迄今在全國擁有86個項目。據克而瑞排行榜,2020年,石榴集團以450.3億元的操盤金額,排名第69位。

公司收入主要來自於物業銷售,其收入佔比在報告期內最高達97.3%。

招股書披露,2018年至2020年,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99.37億元、80.31億元和122.65億元,年度溢利(歸母淨利潤)15.84億元、7.18億元和11.31億元,毛利率分別為34.1%、34.1%和22.9%。

斑馬消費注意到,伴隨公司全國性擴張,收入規模獲得增長,盈利水平卻在拖後腿。

尤其2020年,公司毛利率同比下降11.2個百分點。公司將原因歸咎於土地收購成本增加,導致整體銷售成本上漲。當年,公司土地收購成本42.51億元,同比增長147.44%,所佔銷售成本比例為47.1%,成為銷售成本中除建築成本外,最大一筆開支。

隨着企業戰略佈局變化,重點聚焦長三角地區市場,公司收入結構也發生了顯著變化。2018年-2020年,京津冀區域收入從40.27億元降至23.52億元,所佔公司收入比重從41.7%降至20.2%;長三角地區收入從0.25億元飆升至63.09億元,所佔比重從0.3%增至54%。

上述同期,公司整體平均售價從1.98萬元/平方米降至1.20萬元/平方米。公司解釋主要有幾個因素影響,一是大灣區物業項目收入貢獻減少,前期已確認平均售價極高,二是長三角若干城市交付物業大幅增加,且物業售價相對低於其他地區,以及公司開發所在城市及地區物業當前市況及售價波動。

融資成本高企

房地產行業要求資本密集程度高,石榴集團自我造血能力不足,只得靠大量借款為企業經營提供資金支持。

2018年-2020年,公司借款總額(包括計息銀行、其他借款以及公司債券)分別為294.56億元、272.71億元和248.32億元,儘管借貸總額已持續縮減,但仍維持高位。

公司不得不付出鉅額利息,2018年-2020年,公司貸款及借款支出的利息分別為24.90億元、28.94億元和23.86億元。利息資本化之後,分別為3.77億元、4.23億元和5.82億元。

上述3年,公司銀行借款、信託融資及公司債券加權平均實際利率分別為8.2%、8.9%和8.1%,均高於行業均值。

三道紅線披露以來,融資趨緊,獲得優質的融資渠道,已是石榴集團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也是公司奔赴港股IPO的重要因素之一。

儘管公司在報告期內通過出售子公司股權資產,以及投資首鋼股份債券和甘肅銀行股權貼補公司,終究是杯水車薪。

截至2020年末,公司債券須於一年內償還金額為11.54億元、一年內應償還銀行借款餘額為16.29億元、一年內應償還其他借款為27.37億元。截至2020年末,公司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雖從上年33.98億元增至49.87億元,難覆蓋前述一年內須還所有債務。

斑馬消費梳理發現,公司在融資中市場話語權較弱。其在今年3月31日簽訂的一筆數額8000萬元的銀行借款,年利率為9%。另外3份融資協議總額13.30億元,年利率在7.1%-11.5%之間。

信託融資已是公司依賴性渠道,截至今年3月,公司還有信託融資總額高達91.96億元未償還。

拿地“技術性”失誤

石榴集團的土地儲備規模並不大,截至2021年2月,公司土地儲備(建築面積)為919.38萬平方米。其中,正在開發的建築面積為638.83萬平方米,持作未來開發的建築面積為85.88萬平方米,隨着最近兩年陸續結轉,公司未來或將面臨無米下鍋的局面。

斑馬消費梳理公開報道發現,2009年至2013年,石榴集團在土地市場異常活躍。2009年,公司拿下北京通州兩處地王地塊;2013年,公司以46億元擊敗九龍倉及和記黃埔等,成功將上海長寧新華路地王地塊攬入懷中,該地塊也是當年上海成交總地產最高地塊。頻頻斬獲高價地塊,公司也被業內外譽為“京滬地王”。

在此之後,石榴集團從一線城市轉向二、三、四線城市。在向低線城市市場滲透的過程中,連續出現“技術性”拿地失誤。

據招股書,2018年5月,公司在安徽亳州以4.165億元拿下蒙城北京院子項目土地;7月,在四川南充以5.658億元拿下南充紫宸府項目土地,均因土地高收購成本,售價低於預期,公司已將這兩個項目作出減值撥備。

2018年-2019年,公司確認開發中物業減值虧損分別為6230萬元、1.10億元。其中,2019年減值虧損確認自蒙城北京院子二期及南充紫宸府。

公司對鄭州市場的開拓更是屢屢受挫。2016年,公司為搶食鄭州城改地兇狠加價,受到當地開發商的集體抵制;3年後,公司出售鄭州土地拍賣資格證一次性虧損2740萬元,再次折戟。

不合規事件頻發

正當公司對資金重度焦慮之時,不合規事件時有發生,不僅成為網絡吐槽的焦點,也讓公司屢屢陷入被動局面。

據招股書披露,公司因預售所得款違規事件、違規施工、消防驗收備案前違規交房等事件,合計被罰款980萬元。此外,11個項目公司因刊登不當及虛假廣告、對銷售物業的誤導性資料等,合計被罰款580萬元。

除了常識性錯誤頻頻發生,公司還因合同等糾紛不斷引發訴訟。

至今正在訴訟過程中的建築合同糾紛,就有安徽宣城、廣東珠海兩起,還有一項代理合同糾紛仍在訴訟中。

另外,去年12月,因交付房屋庭園與展示單位所示的庭園牆壁不符,兩名揚州消費者將公司子公司揚州北湖(公司間接全資附屬企業)訴至當地法院。

2019年,住宅項目十里瀾山因地基侵蝕問題,公司向相關業主作出賠償約2940萬元(公司向承包商索賠1490萬元)。

招股書披露,2018年-2020年,公司分別向客户賠償1921.17萬元、1629.10萬元和1752.80萬元,合計賠償5303.6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