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問題導向 加快傳統產業改造提升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實現高質量發展還有許多短板弱項。加快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既是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任務,更是新舊動能轉換接續的關鍵所在,對於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近年來,我國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工作紮實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步伐明顯加快。從部委層面看,相關部門部署加快傳統產業智能化改造、推進綠色化改造、大力發展服務型製造等重點任務,主動開展工作、抓緊推進落實;從地方實踐看,各地對傳統產業改造提升高度重視,結合當地實際,積極採取措施,認真做好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工作。但也應看到,我國在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特別是與形成新發展格局要求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一是核心技術和關鍵設備“卡脖子”問題凸顯。關鍵技術裝備受制於人,高端電子信息產業“缺芯少核”問題依舊突出,自主創新能力亟待提升。二是傳統產業自身結構性問題比較突出。我國實體經濟尚未完全擺脱高投入、低產出的粗放發展模式,在基礎工藝、基礎材料、基礎零部件等方面技術積累不足;供給體系產能強大,但生產的多是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和勞動密集型產品,低端供給過剩和高端供給不足的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

  還要看到,傳統產業改造提升還面臨區域間產業轉移制約。傳統產業承接地與轉出地之間缺乏政策銜接和統籌協調,區域間產業轉移利益共享機制尚不健全。不容忽視的是,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但各方面對製造業特別是傳統產業發展的支撐仍存在明顯不足。比如,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仍然沒有根本解決;技能人才供需矛盾突出;營商環境仍需優化,特別是民營製造業企業面臨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仍然較高,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仍待完善;等等。

  總體上看,我國傳統產業仍有較強的競爭優勢,這不僅體現在人力資本、產業發展基礎以及配套能力等方面,更體現在其擁有規模巨大且聯繫緊密的內需市場。針對傳統產業改造提升中面臨的這些制約和挑戰,我們要堅持問題導向,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主動對標對錶推動高質量發展要求,擺脱高速增長階段形成的思維慣性和路徑依賴,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抓好技術改造、強化要素保障、推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等方式,着力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更多采取改革的辦法,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激發市場活力、內生動力,加速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在實踐中,加快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我們要把握好幾個重點:

  一是加強傳統制造業的科技創新。要建設公共創新平台,加強行業基礎共性技術研發,加大新技術成果的推廣應用,特別是加強國產裝備和工業軟件的研發和應用,更好鞏固提升鋼鐵、石化等傳統優勢產業的世界領先地位和先進水平。

  二是開展大規模新一輪技術改造。要以智能、綠色、質量、安全等為重點,持續推動企業工藝裝備升級、新產品的研發應用以及發展新模式新業態,調動全社會各方面資源,開展“政產學研金服用”相結合的協同創新,支持企業技術改造。

  三是引導傳統產業合理有序轉移。要加強統籌規劃、合理佈局,引導傳統制造業從沿海地區向中西部地區合理有序轉移,加強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完善承接產業轉移利益共享機制,建立高效、持續的區域對接協作機制,推動東部地區和中西部、東北地區加強政府間合作,鼓勵產業鏈上下游配套企業與核心企業整體式轉移。

  四是持續優化營商環境。要繼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在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繼續放權,實施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強化競爭政策的基礎性地位,防止政府過度和不正當干預市場;繼續落實好降低實體經濟成本各項政策舉措;加快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切實加強知識產權執法,對製假售假和侵犯知識產權行為實施聯合懲戒,顯著提高違法成本;完善政策制定和執行方式,重大涉企政策制定應充分聽取企業意見。此外,還要更好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

  五是提升資本、勞動力等要素保障能力。要加強產業部門和金融部門溝通,開展產業政策、重大項目信息對接和共享,提高金融服務能力。同時,要加強急需緊缺專業人才培養,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探索跨產業融合類技能人才培養,營造有利於充分發揮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的長效機制和政策環境。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 張文明)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17 字。

轉載請註明: 堅持問題導向 加快傳統產業改造提升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