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越來越多的退市風險公司鎖定“面值退市”。5月22日,*ST搜特股價跌停,收於0.42元/股,股票收盤價已連續20個交易日低於1元,鎖定“面值退市”。
目前來看,2023年以來已有六隻A股股票退市,4只為“面值退市”,佔比近67%。除此之外,還有7只已鎖定“面值退市”。至此,年內觸及和鎖定“面值退市”的股票多達11只。
1元瀕臨退市股增長至兩位數!
問財數據顯示,如今1元以下瀕臨退市的股票有15只,其中有*ST海投、*ST新海、*ST泛海、*ST宋都、*ST紫鑫、*ST天潤、*ST弘高、ST陽光城、*ST嘉凱、ST粵泰、ST美置、ST泰禾、*ST宏圖、*ST龐大。
而退市新規中退市的條件不僅僅在於股價,經營指標異常也容易引發退市情況。
在新規中,原本單一的淨利潤、營業收入指標被取消,增加了扣非前後淨利潤為負且營業收入低於人民幣1億元的組合財務指標。也就是説,如果一家公司的淨利潤低於一個億,那麼這家公司就會被踢出市場。(在此之前的三四個連續虧損)
明確財務造假的判定標準:在過去3年中,虛增利潤和淨利潤的每年平均金額都超過當年相應數據的100%,而且總額超過10億元;或者資產負債表各科目在過去3年中虛假記載的金額合計超過淨資產的50%,並且總額超過10億元。財務舞弊採用連續三年“舞弊金額+舞弊比例”這一量化指標。
有兩類情形,即信息披露、規範運作存在重大缺陷且拒不改正,以及半數以上董事對於半年報或年報不保真。出現上述情況,並且在停牌兩個月內沒有改正的,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如果再過兩個月沒有改正的,則終止上市。
這個標準沒有量化,有很大的迴旋餘地,只有在特殊情況下,監管部門才會認為該退市。畢竟目前還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來規範公司的運作。
忽悠式重組市場不買單
許多投資者認為ST股還有重組的邏輯可以套利,這在目前看來也有一定風險。
從去年的案例來看,ST個股重整成功的案例很少,但失敗的案例比比皆是:
*st中新21年8月債權人向台州中院申請破產重整,同月立案並決定預重整,10月簽署重整投資意向,11月重整意向方終止重整意向,同月收到台州中院不予受理的裁定。
*st猛獅21年5月債權人向深圳中院申請破產重整,8月指定管理人,10月簽署重整投資協議,12月深圳中院以該公司未取得監管部門的無異議函而不予受理重整。
*st華訊21年7月深圳中院決定對公司啓動預重整,8月指定管理人,10月裁定不予受理,理由為較長時間未能就違規擔保事項提出切實可行方案,換句話説就是沒收到無異議函。
為何ST公司的重組難上加難?這是因為很多瀕臨退市的公司,它們選擇重組並不是基於讓公司能夠更好地健康經營,而是為了保住這個“殼”好方便他們能夠賣出個好價錢,然而在註冊制的背景下,殼資源的價值直線下降,這種模式已經漸漸無法實現。
2023年2月17日,中國證監會發布全面實行股票發行註冊制相關制度規則,自公佈之日起施行。證券交易所、全國股轉公司、中國結算、中證金融、證券業協會配套制度規則同步發佈實施。全面註冊制健全了退市制度,多元退市渠道和常態化的退市機制能夠促進資本市場優勝劣汰,形成良性循環,促進資本市場資源最優配置。
從退市結構來看,2022 年50 家退市公司中強制退市達44 家,且退市公司退市多為經營不善所致,表明了中國近兩年來對A股空殼企業與劣質企業的打擊工作已取得階段性成績。而今年以來,在全面註冊制下,預計或將有更多嚴格退市制度完善落地,A 股退市“常態化”或成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