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滬深股市持續上漲,且熱點從前期的科技股、中小市值股票,轉向銀行地產等大市值、週期類股票,讓很多個人投資者躍躍欲試,財富效應初步形成。這對於遭遇突發疫情衝擊的中國經濟,無疑是個利好,佐證了中國經濟的韌性和彈性。更為重要的是,為了避免股市過度投機、形成長期的牛市格局,讓更多中小投資者從中受益,經濟和金融領域的供給側改革也應及時推進。
過去兩年的創業板牛市,並不屬於散户。創業板的股票絕大多數都屬於中小市值公司,雖然股價活躍,但是企業盈利波動大、股價漲跌波動就更大,散户股民這些年被所謂題材股“割韭菜”次數多,很難參與其中。這一輪股市上漲並非源於普通散户的熱情,而是源於機構投資者的理性配置,來自中國經濟的強勁反彈,來自央行冷靜的“正常貨幣政策”操作。春節前後,中國經濟遭遇突發疫情的衝擊,雖然宏觀數據不理想,但是依然遵循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補”的基本思路;針對疫情的特別國債也比較適度,並不是一味地搞“大水漫灌”刺激經濟。幻想央行“大放水”催生的牛市只能是“水中月、鏡中花”。
以筆者近兩個月深入長三角、珠三角多家上市公司調研的情況,歷經40多年改革開放、歷經多個經濟週期鍛鍊,中國的企業家們早就知道經濟週期的波動風險,也為中美貿易戰以及其他宏觀風險準備了必要的策略。因此,中國股市並不缺少優質的上市公司,不缺少志存高遠的企業家,各級政府應該充分利用“有形的手”,去呵護依然上漲“脆弱”的中國股市,並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讓直接融資更好服務實體經濟、讓牛市更長遠。
首先,股票市場屬於直接融資,是中國存量資產證券化的最重要渠道。以創業板註冊製為代表的中國資本市場改革,其目標就是要優化中國社會融資的結構,讓更多的企業通過直接融資的渠道募集發展資金。各級政府應該深挖轄區內的優質企業,通過靈活的制度和法律安排,儘量配合企業把歷史上一些產權模糊、歸屬模糊的資產“陽光化、規範化”,讓企業甩掉歷史包袱,到資本市場上市融資。
其次,中國股市科技類股票估值過高,估值風險也在集聚,需要引起投資者和監管機構警示的同時,也需要幫扶上市公司趁機做大做強。新近滬市推出科創板,個別股票甚至直接被推高到200倍市盈率,反映出各類投資者的“囚徒困境”——明明知道太貴了,但是不得不投入。這與美國股市的“資產荒”邏輯異曲同工,雖然知道蘋果、微軟等互聯網巨頭公司“被高估”,但是不投入又不行。
中國市場潛力大,參與其中的公司無論上市與否、或大或小,沒有不想做大做強的,但是往往苦於沒有土地、資金和技術。對於各級政府而言,公司一旦上市,其融資能力大大增強、不差錢,土地也能優先供給,缺少的往往是技術。科技成果轉化需要各級政府搭台,廣泛在國內外引進人才團隊和技術專利,並通過與上市公司共同組建科技成果轉化基金等金融產品,實現資本市場有效服務實體經濟。
第三,應加快金融體系“去壞賬、去槓桿”進程,讓牛市更長久。中國的股市強勁印證了中國經濟韌性十足、不需要過度刺激,大水漫灌的金融刺激可能會適得其反,不利於金融體系自身的健康發展。金融機構並不缺乏優質客户,長三角和珠三角的製造類企業復工復產領先於全球,今年上半年中國進出口大格局並沒有萎縮,對東盟等地區的進出口更是逆勢增長——中國有條件執行更加嚴格的呆壞賬審查制度,特別是針對地方政府的隱性債務——讓金融機構及時核銷、打包處理存量債務風險,是保障金融股估值持續迴歸的重要改革,畢竟金融股在股市中的權重非常大。各級政府也應該依託區內的金融機構,打造各省區域股權市場為核心的“多層次資本市場”,依託轉板制度改革,推進存量資產證券化。
最後,股市應該助力國家民生和區域發展戰略。中央財政補貼那些“市場失靈”領域,規模有限,例如扶貧攻堅、西部開發、海南自貿港建設等。資本市場的貧困地區綠色通道業務、區域經濟發展基金等,應該及時跟進。(作者是中證焦桐首席經濟學家、盤古智庫學術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