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既是新造車的天堂,亦是地獄
科創板一週年之際,當初喊着口號“上板”的造車新勢力,幾近“全軍覆沒”。
彼時,在申報大軍中,共有八家造車新勢力“摩拳擦掌”準備登陸科創板。
令人唏噓的是,時至今日,僅有合眾汽車在前幾日再度高調宣佈“上板”,而其餘車企均是沉寂無聲。
一年過去,在科創板這方“撒錢”之地,此前喧囂無比的造車新勢力為何“萬籟俱寂”?
而面對資金乾涸的外部環境,造車新勢力又為何不選擇“衝板”?
1、“緘默”的新勢力
今年6月以來,特斯拉股價一路飆升,已然成為全球市值第一車企。
回溯特斯拉的成長經歷,或許不難得出一個結論——其股價飆升的動力來自科技創新,而科技創新又來自於“資金反哺”,這是一個良性循環圈。
據統計,在上市不到十年時間裏,特斯拉累計花費了約100億美元資金。
在國內造車新勢力中,基本沒有一家車企能夠在融資達到這個數量級,更別談花費了。
以特斯拉為鑑,造車新勢力若要殺出重圍,進入下半場,登陸美股或者科創板是造車新勢力難以迴避的抉擇。
然則,在新勢力圈中,並沒有幾家車企有能耐走到“上板”這一步。
從今年上半年的銷量排名來看,在前面提到的八家企業中,只有4家企業有銷量。
其中,合眾和零跑兩者均累計賣出過千輛,而天際和前途僅賣出3輛。
不僅如此,多家造車新勢力還出現了“爆雷”。
6月份,博郡宣佈公司現金流出現問題,全員待崗;累計融資超過170億元的奇點汽車,至今仍未量產;至於綠馳汽車,今年一季度“賣身”給河南省國投企業管理有限公司…
而已經實現交付的前途、天際,也紛紛被曝各種內部問題,難以再談IPO。
而類似的爆雷案例,還有賽麟汽車董事長王曉麟和如皋市政府公然對撕,以及拜騰決定暫停中國內地業務運營等。
事實上,合眾和此前一同高喊“上板”同僚們之間的差距,僅是今年新勢力格局兩極分化的一個縮影。
或許也是考慮到自身的運營狀況,它們在即使登陸更大的資本市場時,也將受到更多的質疑。
因而,這些造車新勢力也只能無奈選擇“緘默其口”。
2、“有概念,沒實力”,才是造車新勢力“失板”的根源?
事實上,科創板更強調科技技術的“硬實力”,而並非“創造概念”。
如果對於造車新勢力觀察足夠細心的話,或許就會發現,大多數車企並沒有自研的核心技術。
眾所周知,多數造車新勢力主打的“技術賣點”就是互聯網、自動駕駛、電池等技術。
如果看深一層,這些“技術核心”其實還是掌握在傳統車企、寧德時代或者華為等供應商手裏。
換句話説,大多數造車新勢力,拿不出具有競爭力的“硬核技術”。
不可否認,在營銷和服務層面,造車新勢力擁有不可比擬的優勢。
但憑藉這些“概念”上的東西,也很難成為造車新勢力登陸科創板的資本。
不僅如此,科創板的退市制度堪稱 A 股最嚴。
根據新《科創板白皮書 2020》顯示,一旦公司觸及終止上市的標準,股票直接終止上市,不再適用暫停上市、恢復上市、重新上市程序;重大違法更是實施 " 一退到底 ",永久退市。
換句話説, 即使成功上市,但如果其後科創屬性達不到既定評價指標,依然會面臨退市風險。
也因此,在造車新勢力手裏沒有擁有足夠“技術籌碼”之前,不僅登陸科創板的可能性極小。即使上了,如若後續不達標,也約等於自毀“資金前程”。
3、寫在最後
在如今的市場環境中,誰拿到的資金,誰就擁有了向未來看的權利。
然而,即便登陸科創板,造車新勢力並不一定意味着拿到資金,也有可能被市場淘汰。
換句話説,新板誠如期末考試,會以成績説話,加速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優勝劣汰。
對於造車新勢力而言,科創板,既是天堂,亦是地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