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7月6日收盤,短短數個交易日上證綜指便站上3300點,市場交易額連續3個交易日突破萬億元關口,市場對於風格是否切換的爭論漸入白熱化階段。從板塊看,金融、地產板塊持續走強並領漲市場,前期“領頭羊”醫藥、科技等走勢趨弱,這也成為爭論各方拉鋸的核心之一。
支持風格切換的一方認為,當前價值風格跑贏之前已經達到極致的成長風格,金融、地產等低估值板塊的崛起正是市場風格切換的重要信號;反方認為,上述低估值板塊上漲只是階段性的估值修復過程,風格難以發生系統性切換;也有部分券商認為,目前尚不具備判斷風格的基礎,行業判斷比風格判斷更重要。
風格切換之辯:
疾行入市還是繼續觀察
“7月1日前後,市場風格已經發生顯著改變,大金融啓動只是開始,牛市逼人,投資者請勿再有任何遲疑。”開源證券研究所策略首席分析師牟一凌如是説。
對於當前市場風格是否切換,牟一凌持肯定態度。從7月1日開始價值風格跑贏之前已經達到極致的成長風格,前期強勢的醫藥生物、TMT板塊轉為弱勢,風格出現向下拐點,以大金融和煤炭、建材為代表的順週期板塊領漲全市場。當前內外資正合力打出風格切換的“第一槍”,北上資金全面切換向“低估值+順週期”,普通股票/偏股混合型基金正在積極佈局價值風格。
中信建投策略張玉龍團隊認為,7月第一週A股行情表明風格切換已如期而至,儘管市場上有聲音認為,市場風格切換需要相對業績轉化作為支撐,當前市場中成長板塊的業績表現優於主板業績表現,尚不夠成為風格切換的業績基礎。
國盛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張啓堯指出,基於流動性、政策面、增量資金和景氣度等四大因素來看,當前市場風格難以實現系統性切換:流動性方面,當前仍處於“寬貨幣、弱信用”的環境;政策面,再融資放鬆週期開啓,板塊層面科技股更為受益;增量資金面,現階段國內資金佔主導,科技類基金仍在持續入場;相對景氣度而言,科技股無論產業趨勢還是業績都相對佔優。
山西證券策略麻文宇團隊也認為,市場風格是否切換尚待觀察:從宏觀流動性來看,當下貨幣政策更顯定力,並未出現“大水漫灌”的情形,資金難以過快地進入股市;從成交額佔流通市值的比重來看,持續上漲需要更龐大的資金入市推動,但難度較大;從估值來看,滬指估值上修的空間有限。
金融崛起之爭:
風格切換信號還是階段性補漲
近期大金融板塊強勢崛起助推A股各主要指數走高,不免令諸多投資者回憶起2014年下半年那段時光:由於券商板塊先行影響風格強勢切換,最終引發一段波瀾壯闊的牛市行情。似曾相識的情形再次出現,這些板塊本身也成為市場爭論風格是否切換的核心拉鋸點。
在覆盤2010年以來金融板塊出現大幅上漲的5個時期後,牟一凌指出,每一輪金融股上漲行情中,週期股也同時收穫可觀漲幅,此次金融股上漲對週期股上行有較強的指示意義;當前市場價值股中大量優質公司被“系統性”低估,“估值修復+盈利再認知”將驅動順週期價值股的迴歸。“風格切換的實質,就是去發現被‘系統性’低估的優質資產。當前順週期價值股已經釋放了明確的右側‘市場信號’,風格切換初期任何先進入者都將獲得可觀收益。”牟一凌説。
就金融及地產板塊近期的上漲,一種觀點認為只是估值收斂而並非切換,張玉龍指出,如果金融地產板塊上漲是來自估值收斂,那麼在金融和週期板塊內部應該是估值水平最低的銀行或者煤炭鋼鐵等子行業表現最好,但實際情況是金融板塊中相對估值最貴的券商表現最優異。
對於金融週期股的判斷,張啓堯指出,金融、週期等低估值板塊具備修復條件,但當前經濟復甦動力不足,缺需求依然是主要制約,市場風格開啓系統性切換、順週期板塊開啓系統性行情的難度較大。在短期的藍籌爆發、均值迴歸後,市場仍將回歸科技與消費兩條主線。
國信證券策略燕翔團隊認為,估值極端分化確實可能引發市場的一定修復,但這是短期的、脈衝式的。A股每一次重要的風格或板塊切換,背後都是景氣週期的切換,從未出現因估值原因導致的市場風格大變。本輪行情更像是在上半年市場風格分化到極致後的一種短期修復,缺少外部因素的進一步催化。順週期低估值板塊在極端分化下有補漲和修復的需要,但切換的空間有限,消費升級與科技創新依然是未來市場的主要趨勢性機會。
第三方之論:
優質行業比風格切換更重要
對於當前市場風格是否發生切換,各方的爭議仍在持續,最終哪種看法能勝出還需要等待市場的檢驗。唇槍舌劍之間,也有一些券商認為,當前對優質個股和行業的判斷比對風格的判斷更為重要。
中航證券金融研究所所長董忠雲表示,風格的趨勢性分化需要貨幣政策方向性的持續施力(收緊或者放鬆)。“目前不具備判斷風格的基礎,風格上應該均衡配置。考慮到我國疫情的防控能力和疫苗研發進度,可選消費的基本面很難更差,左側佈局可選消費類行業的機會值得重視。”
麻文宇團隊指出,風格切換更需要經濟數據的佐證緩緩而成,而非一蹴而就地快速切換。
天風證券研究所副所長徐彪認為,當前行情更傾向於認為一次“短平快的風格小漂移”,低估值板塊核心主線是具備自我強化邏輯的券商;就投資而言,可以均衡風格繼續關注高增長和超預期的公司,堅守科技和消費的核心資產亦未嘗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