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時評」從嚴監管假外資,統籌金融開放與安全

17日晚間,中國證監會發布了《內地與香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若干規定》的相關修訂內容,引發市場廣泛關注。此次修訂的重點在於,今後滬深股通投資者將不包括內地投資者,自規則實施之日起,香港經紀商不得再為內地投資者新開通滬深股通交易權限。為期一年的過渡期內,存量內地投資者可繼續通過滬深股通買賣A股,過渡期結束後只准賣出不準買入。

為什麼內地投資者不得再借道滬深股通買賣A股?證監會表示,近年來有部分內地投資者在香港開立證券賬户及北向交易權限,通過滬深股通交易 A 股。此類證券活動與滬深股通引入外資的初衷不符,且這些投資者中 98%以上已開立內地證券賬户可直接參與 A 股交易,兩種途徑交易有發生跨境違規活動的風險,也給市場造成了北向交易中有不少所謂“假外資”的印象,不利於滬深港通的平穩運行和長遠發展。

應該講,自從滬深港通開通以來,這一機制運行整體平穩,在引入境外長期資金,推進市場互聯互通,提升A股開放水平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2月17日,滬深股通累計成交額達67萬億元人民幣,累計有1.6萬億元人民幣資金淨流入內地股市。但也誠如證監會在修訂説明強調的那樣,一些內地投資者利用規則漏洞頂着“假外資”的帽子,通過北向資金入場交易,也對內地股市帶來了一些不利影響。為統籌金融開放和安全,依法加強對跨境證券活動的監管,對這些“假外資”從嚴監管極有必要。

從公開信息來看,“假外資”對市場造成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方面,一些投資者利用香港配資成本較低的特點,大肆加槓桿配資後進入內地炒股,存在一定的風險性;另一方面,這些投資者充分利用了香港市場證券賬户穿透不徹底的特點,用“假外資”身份逃避監管,大搞暗箱操作,以快進快出的方式試圖操縱股票非法謀利。從證監會查處的案例來看,2016年的唐漢博跨境操縱“小商品城”案、2019年的呂樂等人操縱“菲達環保”案,都是此類手法的典型代表。

長期以來,借道滬深股通進入A股的資金被稱為北向資金,也被視為“聰明的資金”。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市場認為北向資金總能先人一步,在一些板塊漲跌過程中起到導向作用。雖然從統計數據上看,這種説法值得商榷,但正因為市場對北向資金抱有這樣的迷思,打掉其中隱藏的“假外資”,防止個別內地機構或個人假道伐虢,玩小聰明撓亂資本市場才顯得尤為重要。

從數據來看,目前開通滬深股通權限的170萬名內地投資者的交易金額,在北向交易中的佔比保持在1%左右。這一佔比微乎其微,但我們不可忽視“一粒老鼠屎”對“一鍋好湯”的破壞性,監管徹底堵上“假外資”的金融漏洞後,未來滬深股通的流向數據更加真實,內地投資者也得以看到真正的外資表現。

值得一提的是,證監會本次對規則的修訂,同時考慮到了取得境外永久居留身份證明文件的中國公民的特殊情況。因為這些投資者雖屬中國公民,但他們生活地和主要收入來源可能均在境外,允許其參與北向交易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

從基本面、估值、市場預期等多重因素看,目前A股的資產配置優勢顯著。今年12月北上資金累計淨流入821.06億元,刷新單月淨買入歷史紀錄。筆者認為,金融市場的開放程度越高,其對市場透明程度要求更高,而“假外資”意味着同一客户以不同身份和交易環境參與交易,本質上是一種套利行為。此次規則修訂後,市場整體的透明程度、交易的公平程度也將有更好的保證。從長遠來看,我國金融市場持續、透明的對外開放,也將外資通過滬深股通、QFII等佈局中國提供更多契機。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26 字。

轉載請註明: 「財聯社時評」從嚴監管假外資,統籌金融開放與安全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