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深圳,記者 王碧微)訊,近年來,“果鏈”企業在資本市場熱度高居不下,與蘋果的合作更是成就了包括歌爾股份(002241.SZ)、藍思科技(300433.SZ)在內的多家“千億白馬股”。作為被蘋果“養大”的企業,智立方向衝擊創業板受到多方關注。
12月29日,智立方回應了監管的第三輪問詢。值得注意的是,三輪問詢中,監管均向智立方與蘋果的合作細節提出問詢,包括定價、合作可持續性等多個方面;此外,公司的資金管理情況亦受到關注,公司曾多次向員工進行大額拆借,更在2019年、2020年連續兩年大額分紅,實控人因此獲益超1個億。既然如此,那智立方計劃將募集資金中的1.8億元用於補充流動性又是為何?
收入高度依賴蘋果 議價能力受疑
智立方屬於高端裝備製造行業,其核心業務為自動化測試設備及自動化組裝設備業務,主要應用於消費電子等領域,在過去幾年中,蘋果公司一直是智立方的第一大客户。
根據招股書,2018-2021年上半年,智立方直接對蘋果銷售收入分別為2.16億元、9292.41萬元、1.23億元及1.38億元,佔當期營收的比例分別為75.58%、32.94%、34.93%及51.84%。
一位智能檢測公司人士向記者表示:“由於智能檢測都是定製產品,不存在標品,因此公司能否‘抱到大腿’十分重要。但如果與一間公司綁定過深,會存在很大隱患。”
眾所周知,2020年歐菲光(002456.SZ)被踢出“果鏈”導致其業績大降、股價打折,甚至帶着一眾對蘋果高度依賴的“果鏈”企業股價走低,但實際上,蘋果對歐菲光2019年總營收的貢獻約為22.51%,遠低於智立方。
2018年後,蘋果對智立方的貢獻持續減少,但似乎並未解“大客户依賴症”。根據招股書,2019年智立方對蘋果公司的銷售收入從2018年的2.16億元下降至9,292.41萬元,而同期通過指定立訊精密(002475.SZ)、致伸科技等智能設備製造商銷售的金額從2,005.33萬元增加至12,099.23萬元,公司稱“主要系受終端客户蘋果公司各年度具體的採購執行策略影響。”
除蘋果、立訊外,智立方的前五大客户還有歌爾股份、鴻海集團,均為“果鏈”大户。根據招股書,2018年-2021年上半年,智立方向前五名客户的銷售佔比分別為90.71%、86.86%、89.49%和84.95%,其中,對蘋果公司的直接及間接訂單收入佔比分別為82.61%、75.83%、68.82%和74.51%。
對於對“果鏈”的強依賴,智立方亦在招股書中表示:“若蘋果公司因生產計劃調整,並依據無責任取消條款取消訂單,公司存在蘋果公司所支付補償金額無法覆蓋已支出成本導致項目虧損的可能,進而將對公司經營業績產生重大不利影響。”
實際上,過度的依賴已經影響了智立方與蘋果的議價能力。根據招股書,智立方對蘋果公司的銷售毛利率普遍低於其他“果鏈”公司的毛利率;且2019年至2021年上半年,光學測試設備毛利率分別為51.66%、46.92%及40.65%,逐年下跌。
公司亦在回覆問詢時坦言:“各年度,蘋果公司直接採購及指定‘果鏈’客户採購部分毛利率主要受產品結構差異以及定價策略影響,總體低於‘果鏈’客户自主採購部分。”
實控人曾連續大額分紅
拋開“果鏈”身份帶來的關注,智立方本身不嚴格的內控也引來多方質疑。
根據問詢回覆,2020年初,公司的三位創始人邱鵬、關巍、黃劍鋒簽署了《一致行動協議》,成為一致行動人,且均擔任公司高層管理職位。在根據多次股改、增資之後,上述三人共計直接持有智立方的股份為88.347%,並通過羣智方立持有智立方4.95%的股份,即三個人合計通過直接及間接持有智立方93.30%的股份。
一位法律人士向記者表示,“一間公司的實控人持股比例較大往往説明兩點,首先是公司可能存在實控人‘話語權’過高的情況,其次是公司此前並沒有引入太多投資者。”
實際上,實控人“話語權”過高帶來的問題已經初有顯現。
首先是三位大股東為自己“大發獎金”。根據問詢回覆,智立方分別於2019年與2020年實施現金分紅1億元、3000萬元,而實際控制人邱鵬、關巍、黃劍鋒三人根據其持股比例從發行人及員工持股平台合計獲得1.21億元。公司稱主要資金用途為三人理財投資、購買住房、購房款還款等。
上述法律人士向記者表示,“大額分紅往往意味着並不缺錢,IPO本身的目的則是籌集資金。”值得注意的是,在公司預計募集的6億元資金中,稱有1.8億元是用作補充流動資金項目。
此外,三位實控人還多次向公司拆借資金。根據招股書,2018年,黃劍鋒因個人購房所需向公司拆借資金300萬元,因借款時間接近1年,相對較長,因此智立方按一年期銀行貸款利率4.35%向其收取資金佔用費;黃劍鋒已於當年末歸還前述借款,並支付資金佔用費12.08萬元。同年,關巍因個人臨時資金週轉需要,向公司拆借資金214.97萬元,並已於當年末全部歸還,因拆借時間較短,發行人未收取資金佔用費。
上述法律人士告訴記者,“頻繁的資金佔用是較為敏感的,説明在股改之前公司的內控較弱。”
針對公司“大客户依賴症”、實控人話語權過高等問題,記者已向公司發送採訪函,但截至發稿暫未收到回覆。而對於智立方IPO接下來的走向,財聯社記者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