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光大理財董事長張旭陽: 讓投資者相信 銀行也有好的權益類理財產品

由 鍾離黎明 發佈於 財經

本文轉自【21世紀經濟報道】;

原標題:光大理財董事長張旭陽: 讓投資者相信 銀行也有好的權益類理財產品

產品淨值下跌並非洪水猛獸,因為更重要的是長期投資理念,不能以短短一個月的價格波動來評判產品好壞。

作為股份制銀行第一家落地的理財子公司,光大理財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光大理財”)近期對標公募基金,推出全市場第一款權益類銀行理財產品。縱觀銀行理財的發展史,國內第一款人民幣理財產品“陽光理財B計劃”正是2004年由光大銀行推出的。

從銀行第一款人民幣理財產品到理財子公司第一款權益類產品,中國光大銀行首席業務總監、光大理財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張旭陽一直都是見證者。

近期,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了張旭陽,他認為,低利率環境中在為投資者尋找更好的投資回報資產的時候,一方面靠交易能力,在利率波動中獲得資本利得,一方面需要加強對權益品種的佈局。銀行理財作為一個全天候、多策略投資平台,必須在這方面為投資者提供可供選擇的投資品種,也需要思考不同的路徑來提供這樣的產品。

銀行也有好的權益類理財

《21世紀》:隨着光大理財產品線的豐富,5月光大開行業之先,推出投資股市的主動管理型產品,監管最近也在發聲鼓勵銀行理財資金入市,而傳統模式是通過基金委外的方式。運作模式上,光大理財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張旭陽:在為投資者尋找更好的投資回報的資產的時候,一方面靠交易能力,在利率波動中獲得資本利得,二是需要加強對權益品種的佈局,三是加強對另類資產的佈局。銀行理財作為一個全天候、多策略投資平台,必須在這方面為投資者提供可供選擇的投資品種,也需要思考不同的路徑來提供這樣的產品。

通過委外FOF、MOM的形式投資股權是個很重要的方式,需要對投資顧問、基金管理人有科學、一致、穩定的評價體系,這其中有評價、遴選、再平衡的過程。但隨着銀行自身理財能力的提升,在某些主題和品種上,不排除依據自身投研能力發行產品,特別是自己管理的股票型產品。前一種模式讓我們作為“買方的買方”更好地理解市場運行邏輯,專注不同機構的核心能力,後一種模式讓我們更好地去理解市場價格波動的階段性主導因素。

作為一個專業投資者,我們也看到了A股市場的一些投資機會,據我瞭解,今年上半年很多銀行理財公司發行產品中風險評級三級及以上的產品佔比提升。一些混合型的產品或者“固收+”的產品可能有20%以下的比例是投資於股票市場的,但發行量不是很大,所以並不是作為理財公司資金的管理人就可以按照主觀願望增加比例的,我們是受到產品契約約束的,銀行可以投多少資金量,還得看產品表現,給投資者以信心。

今年上半年股票型基金髮行迅猛,優秀的基金經理管理的基金經常出現“秒光”,超賣之後再配售。但投資者對銀行理財的認知還侷限於以往的想法,認為買股票產品就是去找基金公司,需要穩健性產品還是要去買銀行理財,認知差異還在。這需要銀行理財通過管理能力提升不斷累積業績基礎,讓投資者相信銀行也有好的權益類理財產品。

實現目標需要一段時間,我們需要與投資者進行良好互動。既需要我們去順勢而為,也需要逆勢而動。順勢而為指的是,投資者對一些低風險低流動性產品需求較大,銀行理財可推出一些相對比較審慎的產品,去滿足投資者需求。另一方面我們要逆勢而動,主動去發行一些投資股票的產品,但通過量化對沖等方式,使我們投資股票的產品波動相對較小一些,使得銀行理財投資者在初期比較容易接受。5月份光大理財發行的股票型產品與基金公司的股票產品大體沒有區別,但我們在產品結構和投資策略上,充分發揮了大類資產配置的優勢。

最近的疫情以及整個市場的波動,導致了部分的銀行理財,尤其是債券投資產品,淨值出現了比較大的波動。有部分銀行理財產品淨值跌破1。資管新規要求成立理財子公司,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打破剛兑,那麼現在這種狀況已經出現了。

《21世紀》:處於這種狀況時,光大理財是怎麼應對的,以及客户的反應接受度是怎麼樣的?

張旭陽:產品設計思路發生了變化,希望在控制回撤和波動性的基礎上為投資者設計產品。估值方式、流動性選擇、投資策略都圍繞這一點調整。我們希望通過銷售端的產品組合使得投資者的產品不要放在一個籃子裏。

5月份以來,中國的貨幣政策發生一些變化,對於債券市場衝擊也是比較大的,10年期國債收益率跳升100BP以上,確實對債券型產品,特別是盯市型產品的衝擊比較大。

光大理財通過組合能力的安排,一方面通過對投資品種的選擇去判研市場變化,及時通過交易進行調倉,使光大理財產品的回撤幅度較小,增強投資者信心,保護了投資者的權益。

但產品淨值下跌並非洪水猛獸,因為更重要的是長期投資理念,不能以短短一個月的價格波動來評判產品好壞。目前隨着市場利率的變化,很多理財產品的淨值已經迴歸到1以上。從更長的維度看,這是很好的投資者教育的機會。

打破剛兑三要素就是風險可隔離、風險可計量和風險可承受。現在銀行理財新產品都是獨立託管的,每個理財公司在資管新規約束下,每個產品都是獨立實體,已經實現了風險可隔離。由於市場價格不斷變化,產品淨值變化就反映了產品的風險,風險可計量。最後因為波動可控,對投資者整體組合影響較小,因此是風險可承受。

以往資管各種剛兑產品無形中放大了整個社會的槓桿率,到一定程度總是要“崩掉”的。因此需要通過打破剛兑使得風險能夠被全社會分散,讓我們提前“拆雷”。

在承受風險的過程中,投資者也在享受相應的收益。以往投資者只是拿到了預期收益率下的固定回報,但如果資管機構管理能力強,實際上可以獲得更好的超額回報。這種規則讓優秀的投資管理機構脱穎而出,投資者將更多的資金託付給他們,從而獲得財富的有效增值。

大類資產配置的危與機

《21世紀》:今年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年份,全球央行貨幣政策寬鬆,低利率讓大家對大類資產配置更困惑。銀行理財收益率也在逐步下降,光大理財對債券市場以及資本市場的趨勢是如何判斷的,你對低利率下的居民大類資產配置有什麼樣的建議?

張旭陽:我們還面臨很多的不確定性。包括疫情、經濟、地緣政治等。但有三點是確定的:

一是人類醫療技術發展到今天,戰勝疫情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

二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積累的國民財富,以及國民韌勁,足以使得我們在疫情結束後恢復經濟發展。同時隨着海南自貿港、完善資本市場等各項政策落地,制度性改善可以激發出國民身上的力量,中國經濟的復甦道路是穩固的。

三是某些趨勢被加強,而這些趨勢是中國的優勢,比如大數據的利用、線上經濟的發展,人工智能新技術突破,中國在這些方面與國際先進的差距不大,某些領域還正處於全球先進水平。新的技術帶來新的產業,數字化世界一些新的消費品牌與商業模式,人工智能和數據推動了新的產業鏈和價值鏈,展望未來,還是有很多機會的。

《21世紀》:在資產佈局上,對固收領域和資本市場有何側重?

張旭陽:我們還是會側重固收類產品。首先這是銀行理財自身的資源稟賦所在 ,因為商業銀行對利率市場的變化、對信用風險的把握、對宏觀經濟變化的把握有優勢,這是銀行理財的專業能力所在。所以我們肯定會以此為基礎去擴大資產管理規模,去提升管理資產能力。

具體來説,首先我們會重新審視信用債和信用風險,今年經濟發展出現了波動,會嚴格控制信用風險下沉,不會用承擔更高的信用風險換取投資收益,而更強調對信用風險的精細判別,發掘投資機會。

第二是加強利率債投資。以前銀行理財當中這個品種比重較小,現在市場也有波動,但下半年不管是熊市還是牛市,都會有很多交易性投資機會。

第三是另類投資。另類投資包括私募債權、PE投資、商品投資。另類投資的流動性低。但金融有三性——收益性、流動性和安全性,我們不想放低對安全性的需求,想要獲得收益的方式就是在流動性上有所放鬆,因此低流動性的另類投資會保持一定比例。不管是新老產品,根據資管新規,非標的投資比例都是有限制的,並且不能錯配,我們希望把有限的可供投資的非標資金用於服務真正的優質企業。

《21世紀》:以後理財子公司跟基金行業的區別會慢慢顯現出來,理財子公司有多品種,而且是跨市場的投資選擇,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

張旭陽:可以這麼理解。但説實話,一個機構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是很難做到的。銀行理財,特別是大型銀行理財子公司,多品種、全天候、多策略的實現可能是藉助我們的合作伙伴。有些產品是我們自己來管理的,有些是通過FOF、MOM管理和投資的。比如全國社保、主權基金是不做直接投資,而選擇優秀的管理人委託管理,這也是未來銀行理財的一個很重要的投資策略。所以我們其實跟基金的合作關係是在不斷加強的。

我覺得這個關係背後,只有兩個字,就是能力。你有能力能夠為我們投資者創造價值,你在這個行業中才有存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