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論壇】
作者:陳辭(雲南省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主任)
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撐。站在承前啓後的時間節點,要清晰地看到堅持擴大內需在新形勢下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擴大內需,並不是單純地指“擴大總需求”。通過擴大總需求推動經濟發展,並以消費需求作為基本的立足點,在“十一五”規劃中就已明確提出。現今,要形成強大的國內市場的消費需求,要以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為立足點,從而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託國內市場,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深刻理解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的政策內涵,進一步深刻理解當前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意義。
疫情發生以來,各國經濟均受到較大沖擊,我國出口受到外部需求下降影響,加上中美貿易摩擦帶來的不利影響,兩頭在外的國際大循環明顯動能減弱。我國的生產需要更多地依靠國內的投資和消費來完成循環。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國內外學術界和媒體把中國的發展稱為出口導向型,認為出口減少會對中國經濟發展產生較大影響。實際上,正如一些學者所説,把中國的發展稱為出口導向型並不準確。數據顯示,貨物出口佔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比例最高的年份是2006年,當年超過1/3的國內生產進入國際循環,其後一路下滑到2019年的不足1/5,換句話説,2019年有8成左右的國民經濟在國內實現循環。
從國際經驗來看,越大的經濟體,其國內市場規模就越大,對於生產的產品,國內的消化能力越強,國內生產總值就會更多地依靠國內循環。隨着我國的GDP佔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不斷攀升,出口佔比隨之降低實屬必然。與此同時,隨着社會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產業結構發生變化,服務業在GDP中的佔比越來越高,而服務業當中有很多是不可進行貿易的,這也會帶來出口在GDP中的佔比下降。
筆者認為,我國傳統的參與國際大循環的模式,將會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和越來越大的調整壓力。另一方面,發展階段變化也使中國形成了巨大而獨特的內部發展優勢和潛力,這為應對挑戰提供了有利條件。當前,我們要立足新發展階段,構建新發展格局,抓住發展機遇,紮實推進擴大內需的系列舉措。
內需潛力的進一步釋放,有賴於合理引導消費、儲蓄、投資等方面有效的制度安排。
一是優化供給結構,改善供給質量,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可從增強創新鏈和產業鏈之間的對接關係入手,增強自主可控能力,加強頂層設計、應用牽引、整機帶動,強化共性技術供給,實施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儘快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在產業優勢領域精耕細作,搞出更多獨門絕技。實施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打牢基礎零部件、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等基礎,深入實施質量提升行動,構建更高質量的供給體系,形成更多新的增長點。
二是通過改革釋放消費潛力。要通過調整和優化收入分配關係,合理有效地調節城鄉、區域和不同羣體之間的收入水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羣體,調節過高的不合理收入,從而進一步提高教育、醫療、養老、育幼等公共服務支出效率,通過深化土地、金融等要素市場改革,進一步釋放投資需求潛力。
三是處理好釋放內部潛力與擴大開放的關係。要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發揮中央預算內投資在外溢性強、社會效益高領域的引導和撬動作用,加強統一規劃和宏觀指導,統籌好產業佈局,避免新興產業重複建設,加強統一規劃和宏觀指導,統籌好產業佈局。激發全社會投資活力,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加大新型基礎設施投資力度,為消費者營造放心消費的制度環境,推動內需潛力進一步釋放。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28日 02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