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北京,記者 姜樊)訊,監管重申今年仍將進一步加大金融科技的監管,而監管路徑也越來越明晰。銀保監會在2021年工作會議中稱,加強對互聯網平台金融活動監管,同時強調了加強對銀行保險機構與互聯網平台合作開展金融活動的監管。
有業內人士認為,這意味着今年金融科技的監管力度仍然不會減弱,且監管思路也越來越明晰。從目前監管的表述上看,後續銀行與第三方互聯網平台開展的業務很難有緩衝地帶。未來監管層還會在反壟斷、數據管理、運營管理等方面進一步加大監管力度。
銀保監會在工作會議中表示,依法將金融活動全面納入監管,對同類業務、同類主體一視同仁。要加強對銀行保險機構與互聯網平台合作開展金融活動的監管,堅決遏制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防止資本在金融領域的無序擴張和野蠻生長。
西澤研究院特約高級研究員金天表示,今年對互聯網金融業務的整頓,從頂層設計到對傳統存、貸、匯等主要業務的全面覆蓋,力度大,動作快,但在一些細節上還有需進一步明晰的空間。“
值得一提的是,銀保監會的工作會上首次提出要推動大型銀行向中小銀行輸出風控工具和技術。
“這是個值得注意的信號。”業內人士認為,一方面,銀保監會並不限制銀行保險機構依法合規的與互聯網平台企業開展合作,但另一方面也鼓勵大型銀行參與到向中小銀行輸出風控工具和技術的隊伍中來。“目前,不少中小銀行與第三方互聯網平台的合作項目中,風控技術是一項重點。這或許意味着,未來中小銀行的選擇會更多。”
有業內人士向財聯社記者表示,當下一些中小銀行運用金融科技進行風控的能力並不強,不少小銀行主要與一些互聯網平台合作,如在助貸、聯合貸款等方面。雖然銀行也要過一道風控,但主要依靠互聯網平台進行風控,這其中存在較大風險。
“監管部門目前對大型銀行的風控水平還是比較認可的,而目前多數中小銀行依靠自身風控水平有限,金融科技能力提升難度大。“一位分析人士表示。
實際上,商業銀行尤其是大型銀行,已經逐漸從被金融科技重塑的對象,逐漸演變為引領金融科技的“主力軍”。目前已有12家商業銀行設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專門負責金融科技相關工作。
零壹智庫數據顯示,2015—2019年,中國商業銀行人工智能、區塊鏈、雲計算和大數據四項技術專利申請數量累計為687件。從應用場景分佈看,中國商業銀行金融科技專利主要集中在銀行信貸、徵信、抵押貸款等領域。不少銀行更明確提出了計劃將“金融科技能力輸出”打造成該銀行新的利潤增長點。
畢馬威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雖然金融科技的創新發展對傳統監管體系產生了一定的衝擊,但預計隨着更通用、更加跨域融合應用、可推理、可解釋的技術的發展,監管科技終將走向百花齊放和應用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