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開啓之年。歷經極不平凡的2020年,站在新起點上,如何邁好第一步、走好新徵程至關重要。思客特別策劃《預見2021》,邀請多位智庫專家圍繞他們心中的“2021關鍵詞”,談談未來中國與世界的發展之路。
本期我們連線了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圍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解讀明年的財政政策。劉尚希認為2021年經濟工作最重要的一個關鍵詞是“改革創新”。
▲明年的財政政策如何強調“不急轉彎”? 點擊視頻,聽劉尚希解讀
1
明年的宏觀政策操作為何強調“不急轉彎”?
劉尚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強調宏觀政策不能急轉彎,我認為這是針對我們當前的現實情況做出的要求,也是體現了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
中央提出“不急轉彎”,其實是基於幾方面考慮,一是國外疫情還在發展,不確定性相當大。在這種背景下,全球經濟復甦依然脆弱,那麼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就相當大。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的宏觀政策不能急轉彎。
從國內經濟復甦情況看,國內疫情已經得到很好的控制,這為我國發展贏得了先機。我國的經濟復甦跟世界其他主要經濟體相比,情況要好得多,是2020年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不過疫情防控依然存在不確定性,經濟復甦的基礎也不夠穩固,也面臨着諸多不確定因素。2020年的政策大都是針對突發的、前所未有的疫情衝擊,以及疫情衝擊帶來的各種衍生風險而制定。這些階段性政策安排,不能到了2021年就立馬退出,這需要一個平緩的退出過程。
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後,有些政策自然要退出,有些政策則需要長期保持,有些改革成果,毫無疑問也是需要鞏固的。
例如,支持“六穩”“六保”的一些政策措施,有的可以逐漸退出,有的必須要保持相當長的時間,有的甚至要長期堅持。階段性的政策安排,它在實踐操作上本來就與眾不同。因此,宏觀政策“不急轉彎”也需要分層次分類型,不能一概而論。
2
明年財政政策會有哪些調整和變化?
劉尚希:2020年的財政政策,實際上有相當一部分是針對“六保”和地方“三保”而制定的。隨着疫情風險降低,疫情對企業的衝擊已經逐漸緩解,一些針對疫情防控的政策力度可以逐步調整,當然疫情防控還不能放鬆,專門的一些基礎設施的建設,相關的資金投入,有的還要保持一定的力度。但整體來看,2021年的財政政策已經不像疫情高峯時,需要那麼大的政策力度。
對於財政政策的力度,其實在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有一個專門表述,即“要保持一定的支出強度”。這就意味着要保持一定的赤字和債務的規模。因為明年保持支出強度的收入來源不能完全指望税收,財政的“緊平衡”也可能是長期現象。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下子大規模地減少赤字和債務也不現實。綜合平衡考慮,債務還要有一定規模,可能比疫情暴發前規模要大一些。但相比2020年可能會相對小一些,這要根據具體情況(包括債務類型)來進行判斷。
3
推動消費,擴大內需,財政方面該如何發力?
如何進一步優化收入分配?
劉尚希:推動消費,從短期看就是讓大家放心消費、願意消費。如何創造一些有利於激發消費的條件?我覺得這是當前要重點考慮的。從中長期的角度來看,我覺得有兩點,一是有消費者願意購買的好東西、好的服務,換句話説要不斷提升供給的質量,這樣才能創造需求,激發消費的熱情。二是消費的前提是得有錢,那就需要擴大就業,穩定就業,提高就業的質量,這樣才能改善收入預期,才能刺激消費。我覺得這一點至關重要。
▲6月1日,市民在武漢保成路夜市消費休閒。新華社記者 熊琦 攝
收入分配的調整完善,一個是通過初次分配,一個是通過再次分配。財政更多的時候是在再分配上做文章。通過税收來調節高收入,把高的拉下來,把低的補上去,擴大中等收入階層數量,這樣收入差距就變小了。
然而就我國實際情況來看,再分配的作用非常有限。比如説個人所得税,其規模本來就不大,納税人佔比也比較低。因此個人所得税的調節作用也比較小。
因此,要發揮個人所得税調節收入的作用,首先得提高個人所得税的規模比例,這是一個前提條件。但即使規模比例上去了,個人所得税能不能真正有效地,長期調節收入分配的差距?也不一定。
從美國的情況來看,個人所得税設計非常複雜,調節收入分配的力度也很大,但美國的貧富差距依然在擴大,現在已經回到了二戰前的水平。由此可見,通過個人所得税等再分配政策調節收入分配,短期內是有效的,它能把基尼係數降下來,但是從長期來看,它的效果相對有限(不能逆轉長期趨勢)。因此從長期考慮,更多還要在初次分配上做文章。
從我國實際情況來看,初次分配最重要的問題,可能就是城鄉二元體制的改革。這不僅僅是個經濟問題,也是個社會問題。城鄉二元分治的背景造成了羣體性的不平等,既有經濟的不平等,也有社會的不平等。
經濟不平等表現為分配差距大,收入差距、財富差距、消費差距都比較大。經濟不平等還可能強化社會不平等。因為經濟不平等帶來能力的差距,能力的差距有可能進一步使下一代獲取收入的能力難以提高。在這種情況下,它就可能會造成羣體性之間的分配差距難以改變。
羣體性差距和個體性差距的性質不同。個體之間的收入差距,通過個人的努力可以改變。從社會整體來看,總是會有收入高中低差距,所以我們在研究收入分配的時候,按照高中低收入分組去衡量收入分配差距。但羣體性的差距,通過個人努力是無法全部改變的。
因此,加快城鄉二元體制的改革,包括經濟二元和社會二元的改革,就成為我們擴大內需,縮小貧富差距,實現全體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一個關鍵。
4
您認為2021年中國經濟工作最重要的一個關鍵詞是什麼?
劉尚希:我認為2021年經濟工作的關鍵詞就是“改革創新”。這涉及很多問題,例如市場化的改革進一步推進、要素的市場化、相關政策的落實效果等。
▲時速350公里高速貨運6動車組在試驗軌道上運行。新華社發(吳可超 攝)
要素的市場化配置,減少資源配置的低效狀況,減少資源錯配,這些需要通過市場化改革來解決。市場要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要促進市場公平競爭,要建設全國統一的大市場,我覺得這也是內循環暢通的一個最基本要求。
怎麼樣促進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形成?如何減少區域之間的分割阻隔與體制的障礙?這些都有賴於改革。體制機制改革本身也是一種創新,是制度的創新。有了制度的創新,才能推動市場的創新,市場的創新就包括產品的創新、工藝的創新、技術的創新。
如何發揮市場主體在創新中的作用?我覺得穩定預期至關重要。因為市場主體創新的前提是它必須要有長期的打算,長期打算就得有穩定的預期。
比如對民營企業來講,它有一個穩定的預期,才會有長期打算,才會考慮投資和創新。否則這個企業它只會在經營上做文章,維持眼前的經營,並不一定會擴大研發投入,擴大創新。
雖然表面上企業經營更有活力了,但企業真正的內生動力和活力,應來自於企業的投資和研發。這對經濟的復甦,尤其明年作為“十四五”開局之年,能否開好局起好步,至關重要。
簡單來講,就是如何調動廣大人民羣眾的積極性,調動市場的積極性,更好地主動去創業,去創新。這樣一來,經濟就有了活力,經濟自然就會復甦和好轉。
策劃:劉娟
監製:李曉雲
記者:唐心怡
編輯:周佳苗
特約嘉賓: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 劉尚希
視頻製作:王雲霞 仇炳宸
製圖:李權
統籌:郭建偉 崔禕璁
新華網思客知識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