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年和未來十年
“十年前,很多人認為要在好山好水的地方投建很牛的養老公寓,老人都會願意入住。事實證明這是錯誤的。”天津陶樂家養老服務公司創始人、80後美籍華人井然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行業的普遍認知是,消費者尤其半自理羣體首先考慮的是養老機構與家的距離。“他們本身不希望離開家,如果非要離開當然希望離家近。這不只是物理距離,也是一種情感距離,他會覺得這裏還是自己熟悉的地方。”陶樂家在天津有6家機構,都設在居民區中。《環球時報》記者參訪的機構位於一個小區的二層別墅中,裏面住着18位老人。走進一層活動室,很多老人坐在輪椅上曬太陽,還有人在打枱球。97歲的崔爺爺一生從事民族音樂教育。那天,他用二胡演奏的《賽馬》,收穫了老人們的熱烈掌聲。
據井然介紹,老人家屬大多住在兩三公里內。社區內的養老機構運營成本相對較低,因為物業租金較便宜,小區裏的社區醫院、菜市場等生活配套很齊全,不用自己去建。“客户的消費能力有限,每個家庭贍養老人的經費也很敏感,所以我們就倒推計算,如果這個項目每人每月收4000元,應該投入多少成本。陶樂家在天津的6個項目,價格從每月2000元到1萬元不等。每個項目都是根據這個地區消費者的接受程度,因地制宜做適合的產品”。井然稱,目前,很多知名養老機構都在一線城市。實際上,一線城市老齡人口占全國老齡人口總數不到10%。而一線城市養老機構已供大於求,真正需要服務的是遍佈全國的二三四五線城市,“我們希望把成本做到很低,將自己摸索的服務模式複製到全國”。
這套商業模式並非憑空臆想,是井然創業十多年摸索出來的。2009年,從美國大學畢業後,井然用半年時間考察中國市場,尋找創業機會。他發現中國老齡化問題很嚴重,而當時的養老機構很少,且髒亂差。一些新型養老機構看起來氣派但裏面感覺很冰冷。“我覺得中國的養老產業是最值得我投入的。創業應該以最大的藍海為目標,去解決最重要的社會問題。”一個偶然的機會,井然幫天津一個項目做策劃,非常喜歡那個項目,就來到天津創業。之後,他又遭遇合作上的糾紛。“那時真的想放棄。但早上起來擦完眼淚你還得面對這些老人。家屬把老人的生命都託付給你了,你能説關門就關門嗎?只能咬牙堅持到底。”井然説,現在創業最黑暗的時期過去了,但創業就是走兩步退一步的過程,總會遇到挑戰。現在公司發展為6家機構,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很多原來靠一個人就能解決的問題現在解決不了,他需要更完善的團隊和資金體系確保持續經營發展。
“如果把中國養老產業的發展跨度放到十年,就會發現,這十年並沒有實質性的變化。雖然中國養老機構學習很多國外經驗,效率更高、品質更好了,但本質上整個行業的痛點並沒有發生任何改變。十年前招護理員難今天同樣難。最大的變化是源於政府行為,一些城市開始試行護理保險制度,老人住養老機構,有些費用可以走醫保了。”井然認為,在市場層面,有可能對行業產生顛覆性改變的,是機器人的應用。“有一天,機器人將取替人力,從事養老行業最基本、最普通、最流水線作業、最不需要人性關懷的工作,而讓人力去做更有意義、更具創造性、更能滿足老人精神需求的工作。比如帶老人玩,讓他精神飽滿。我認為十年內,一定能看到這種變化”。
井然希望中國繼續保持開放、包容、創新的思路去發展養老產業,鼓勵多元。“不要越來越標準化、同質化,變成一家獨大,那是最糟糕的。任何模式的存在都有它的價值。現在各行各業都覺得養老產業很吸引人,因為它有很多想象空間。我們應該保持這種優勢,探索到底什麼才是老百姓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