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嚇壞了美股,A股也受到了“反噬”。
5月12日美國公佈2021年四月CPI數據,同比上漲4.2%,創下自2008年9月以來新高,遠超出此前機構預期的3.6%;環比增長0.8%,亦創2008年6月以來最高。
而剔除波動性較大的食品和能源,美國4月核心CPI同比大增3%,高於市場預期的2.3%;環比增長0.92%,創1981年以來的最大增幅。引發市場對通脹的擔憂,美股三大指數低開低走、集體重挫2%。
5月13日,A股也受到美國通脹的間接影響,不過,表現遠好於外圍市場。
截至收盤,上證指數跌0.96%,深證成指跌1.05%,創業板指跌0.57%。
值得一提的是,大A雖然表現出“抗壓”,但通脹利好的“黑色系”,在5月13日卻大跌,這主要是來自消息面的刺激:此前一日,國常會提出要“應對大宗商品價格過快上漲及連帶影響,加強貨幣政策與其他政策配合”,再加上前不久交易所的出手管控。
美通脹下股票是好資產
就目前的通脹情況和漲價預期來説,大宗商品不排除在5月依然保持價格上漲的趨勢。
上投摩根基金對美國通脹進行了深入分析,其指出,美聯儲在觀察通脹方面參考的數據並不是CPI(Consumer Price Index), 而是PCE(Perso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s)。 PCE在大部分的時間段中是低於CPI的,比方説,2021年3月的PCE為2.32,而同期的CPI為2.6.PCE將在月底公佈。
上投摩根表示,另外,美聯儲自去年起已改變了原有單純視通脹有沒有超過2%作為升息調整閥值的作法,改為觀察在一段期間內平均值是否超過2%才決定。
展望未來,上投摩根認為5月份通脹繼續上行的壓力仍然很大,從基期來看,去年無論是CPI還是PCE的低點都出現在5月,因此,在經濟復甦帶動油價及大宗商品等價格,以及工資持續上漲的效應下,預計5月兩項通脹數據或將持續上行,但自6月起應會趨緩;不過,美國3月核心PCE物價指數上漲1.83%,已高於同月的核心CPI的1.6%, 4月份PCE數據預計在本月底發佈,如果核心PCE持續高於核心CPI,美聯儲將承受的更高的調整壓力。
“歷史經驗顯示,在經濟復甦週期,CPI往往拉動PPI上行,利好企業盈利表現,投資人應更多聚焦在盈利而不是估值上。”上投摩根表示。
上投摩根認為,在全球經濟持續復甦的前景下,通脹終究是投資人繞不過的主題,但從歷史數據來看,當美國通脹率處於低位上升的階段,股票仍是表現較佳的資產,新興市場債、美國高收益債、房地產及商品也有不錯的表現。
通脹下的A股投資機會
而對於由外圍通脹給A股的壓力,基金經理們看法有分歧,但認為,借勢抓住其中的投資機會很重要。
“目前的通脹抬頭非常快,無論是美國的數據還是國內政策面的關注,都已經體現出通脹是實實在在的來到了身邊。”私募排排網基金經理夏風光説。
但夏風光認為,從市場的角度來看,這一信號在不同的環境下會面臨不同的解讀。五一節後,大宗商品和相關中上游產業鏈出現了暴漲,是對通脹抬頭的提早預期。但當數據的靴子落地後,市場又開始擔心緊縮政策的來臨。
“今年的市場環境是比較複雜的,在貨幣政策、復甦和通脹幾種力量交織的背景下,去年寬鬆政策主導的抱團股行情不會再來,週期股和成長股可能會各領一段風騷。在市場震盪的階段,不僅強調配置標的的基本面質素和成長性,同時也需要關注標的的估值,高成長性和低估值是會提供足夠的安全邊際。”夏風光説。
建泓時代投資總監趙媛媛認為,央行因通脹而收縮貨幣,只會發生在經濟過熱、總需求過旺導致通脹的時候。因碳中和、資源股疫情、資源國關係惡化導致的通脹不會讓人行做出收縮貨幣的決定。美聯儲也強調他們更關心疫情和就業。
“所以通脹對A股的影響,只會停留在預期層面。而且由於再通脹交易已經在2月急劇反應過,本次的預期衝擊也會比較輕微。接下來指數繼續震盪,建議階段性把握週期股尤其是黑色的階段性機會,以及數字貨幣、智能汽車等成長股機會。”趙媛媛説。
方信財富投資基金經理郝心明指出,A股市場年後經歷過一輪調整短線釋放了包括通脹預期在內的基本面風險,央行報告指出,我國作為大型經濟體,若無內需趨熱相疊加,僅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也並不容易引發明顯的輸入性通脹。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可能階段性推升我國PPI,但輸入性通脹的風險總體可控。
“對於A股,重點還是要看國內通脹的真實情況以及央行貨幣政策是否收緊。對於後市,疫情和全球流動性寬鬆造成通貨膨脹是大概率事件,加息收緊流動性的預期越來越強,經過兩年上漲A股估值處於高位,在估值較高,流動性存在收緊預期的情況下,投資者還是需要多一分謹慎。”郝心明説。
榕樹投資研究總監李仕鮮同樣建議現階段宜“保守謹慎”。他認為,近期美國CPI創下新高,通脹預期升温,市場擔心美聯儲的貨幣政策收緊,對美股投資者的信心影響較大,如果美聯儲收緊貨幣政策,全球央行可能出現同步收緊,對整體資本市場不利。建議投資者相對保守謹慎,多關注景氣週期較高,業績增速較高的行業與公司。
把脈投資總經理許瓊娜分析,美元是世界的通用貨幣,這次疫情美元放出了二戰以來最多的貨幣,凝固在有限商品上的資金量就變大了,而直接表現就是大宗商品原材料的價格上漲,且中國是世界最大的原材料進口國和加工國,所以中國的工業製成品的價格也難免上漲。
此外,許瓊娜認為,疫情導致很多原材料國家開工不足,例如印度巴西,這樣錢多了,而商品卻更少了,作為當今是利益共同體的全球,中國也難免被輸入型通脹所影響,產品短期會漲價,進口受阻又使國內的大宗商品原材料企業庫存減少和生產開啓,所以短期來看,國內的原材料產業會受益。
但許瓊娜指出,由於我國有碳達峯、碳中和的要求,不可能再長期開足馬力加大重工業,所以長期若隨着疫情陸續平抑,但我國並未放水激活我們國內的基建需求,大宗商品行情難以長期持續。
“在這些工業週期股漲幅不大的前提下,有參與的意義,但切記見好就收,不宜長久戀戰,更不能追漲,因為在一個不能長期做多的資產上,較長時間的持股,會有很大危險。”許瓊娜説。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