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化20%不等於年年20% 長期投資的誤區你中招了嗎?
從你涉足基金圈開始,或多或少就聽過“長期投資” 的“傳説”。之所以要用長期投資的理念買基金原因很簡單——頻繁擇時不可行,長期投資收益確定性更高。
不僅如此,從資產管理端來看,基金經理在投資研究時,更多的會通過分析企業的基本面,力爭獲取企業成長的收益,而從短期來看,市場容易受到情緒的影響,長期更可能賺到企業成長的錢。
但關於長期投資,實際操作中也有很多誤區。
誤區一:年化20%不等於年年20%
當我們設定長期投資目標來選基金的時候,會更關注基金的長期年化收益率。但年化20%不等於年年20%,即使我們選到優秀的基金,它也很難在任何行情裏都一直保持優秀。而且大部分情況,都是你以為選到了優秀的基金,但剛一上車就虧錢。
一般來説,若基金非市場火熱時過度募資,能達到百億規模的主動型基金一定是過去一兩年時間裏,投資成績排名前列的基金。
這些基金中,有的基金是通過對小規模時期重倉股的長期投資來實現的好業績。如果基金經理秉承長期持有優質公司的理念,高度看好相關公司的未來,不願意輕易換股;或者因為基金規模過大、投研力量不足而無法換股時,這些持續上漲的重倉股就會帶來一段短時間的虛假繁榮——我們誤以為基金的持續性上漲將永續呈現。
在基金進入到虛假繁榮的階段時,基金往往會吸引一批後知後覺的投資者,這些投資者會以為,自己買到的是未來持續性排名領先的業績,而現實中等待投資者的可能是基金重倉股陷入疲態的困難期。
今年很多明星基金就陷入重倉股疲憊期的困境,但基金長期優秀並不代表會在市場任何時間都優秀。
那在長期優秀的基金短期表現差的時候,要不要換基金呢?
援引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的一句話來建議大家不要把基金當做賭博的籌碼——“市場短期是一台投票機,但長期是一台稱重機”,找到長期能夠創造價值的公司這件事是有規律可尋的,通過選擇優秀的管理人我們大概率可以做到,但如果要猜對明天的市場情緒就沒那麼容易了。
誤區二:耀眼的冠軍與平平無奇的中等生
要想在某一階段表現十分出色,甚至成為“冠軍基金”,就必然需要集中持有符合市場風格的股票,然而風格輪動是市場永恆的主題,沒有人能永遠踏上風口。
例如消費行情持續向好的幾年時間,如果在剛開始的幾年買入業績靠前的基金,仍然可以在之後的幾年保持不錯的成績。但如果遇到市場風格切換,短期業績在長期維度下或許就較難維持。比如今年的消費板塊就較為低迷。
反過來,不追求極致,選擇一些相對均衡的基金,雖然每年表現都不出彩,在各個階段都落後於當時的熱門基金,但這樣的基金更能充分分散風險,排除運氣成分,數據也證明,只要每年取得中等成績,長期的結果就已經很好。
當然,沒有什麼方法能保證我們每年都選到中等生,但我們可以做到:
1、以更加長期的視角衡量基金的表現,在長期績優基金短期表現不佳時給予更多的包容。
2、謹慎追逐某一年度、某個階段的“冠軍基金”,謹防均值迴歸風險。
3、分散持有一批風格各異的基金相互補充,或者選擇均衡型的基金長期持有。
在投資中,一年五倍者如過江之鯽,五年一倍者反而寥如晨星。短期優秀的基金很多,但長期優秀,能給投資者帶來穩定回報的卻很少。
長期投資的道路是積小成多的過程,並不是一夜暴富的快感,別小看1/2的“平平無奇”,在不同的市場風格中保持中等偏上,在時間的作用下,也能有不錯的表現。
誤區三:“拔掉鮮花澆灌野草”背後的秘密
在長期投資的路上,不少投資者都遇到過這樣的場景:
看着一隻長期表現不佳的基金,告訴自己“要長期投資”;相反,看着自己盈利的資產,卻總急着隨時獲利了結。
彼得林奇對此也曾有精彩的比喻:一些投資者總是習慣性地賣出股價上漲的股票,卻死抱住股價下跌的股票,就如同“拔掉鮮花卻澆灌野草”一樣。
這樣的現象,被稱為“處置效應”,“處置效應”是一種比較典型的投資者認識偏差,表現為投資者對投資盈利的“確定性心理”和對虧損的“損失厭惡心理”。
“損失厭惡”的來源是人們對盈利和虧損的反應不同,研究表明,很多投資者的投資效用函數是S型的,在盈利時,人們是風險迴避者,傾向獲利了結;在虧損時,人們是風險厭惡者,即人們不喜歡確定的損失而繼續持有虧損的股票。
瞭解這樣的操作背後是一種心理認知所導致的行為偏差,或許能讓我們在下次面對虧損和盈利時,更加理性和客觀。
長期投資並不是“一勞永逸”的方法,定期檢查賬户,從長期維度分析基金業績,“花園”的茂盛程度或許能增加不少。
(文章整理自興證全球基金、中歐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