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每一項投資,都要有清楚的投資邏輯,明白收益的來源,才更可能在這個市場賺到錢。所以今天説説指數基金的收益來源。
企業盈利
第一點就是企業盈利。
這點大家都能理解。有的股票在經歷幾輪牛熊市後,收益有十幾倍,而有的股票只有幾倍,甚至不賺反虧。這背後的根本原因就在於企業自身的盈利能力。包含的股票的業績持續增長,就會帶動指數的長期上漲。
估值
第二點看估值。
之前看到一位基民留言:“為什麼大家都説投資指數基金賺錢了,而我持有近5年還是虧的?”小編倒推了下時間,這位基民應該是正處於2015年小盤股泡沫,估值最高位購買的,且後來沒有通過定投的方式分攤成本,所以還處於虧損狀態。
估值是人們用來評估指數投資價值的一種方式,再好的指數,也不能買貴了。
目前常見的估值指標有市盈率PE,“市”代表市值,“盈”代表盈利,所以市盈率=總市值/淨利潤。
假如一家公司現在淨利潤是1億,而總市值(股價*股數)是10億,那麼市盈率就是10倍。市盈率的數值越低越好
還有一個估值指標是市淨率PB,這裏“市”還是代表市值,但“淨”不是淨利潤,而是淨資產,所以市淨率=總市值/淨資產。
同樣市淨率數值越低越好。當市淨率小於1,也就是總市值小於淨資產時,俗稱“破淨”,此時投資安全邊際較高。
投資寬基指數時,由於其包含了多個行業,歷史估值中樞相對穩定,所以一般市盈率、市淨率均可以作為估值高低的參考。
而行業指數,不一定要用市盈率,比如消費類行業指數,背後股票利潤穩定可持續,所以適合參考市盈率;而強週期股為主的指數基金,利潤每年波動較大,市淨率更為合適。
交易成本
最後看交易成本,也就是交易基金的申購費、贖回費,基金本身的管理費、託管費等。
這一點可能很多朋友不太在意,但如果頻繁交易做擇時,或者投資金額較大,長期來看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
比如同一隻基金,有的渠道申購費率是1.5%,有的渠道是0,如果投資10萬元,就是1500元的差異。這個就是你可以通過選擇渠道省下的成本。
在這三個收益來源中,企業盈利帶來的收益,週期較長。因為企業經營需要時間,好企業要拉開差距,通常需要幾年甚至十幾年。
估值帶來的收益,週期短一些,一般經歷了3到5年或者一輪牛熊市週期後,會較為明顯。
成本的效果則是立竿見影的,省到就是賺到。
此外,近些年指數基金自己也在逐漸迭代進步,力求讓收益和投資者的持有體驗越來越好。下面總結了兩個較為顯著的變化。
01
第一個變化是增厚收益的方式多了,比如新股申購,目前網下新股申購滬深兩市分別有6000萬的底倉要求,而一些指數基金因為長期持有高倉位的股票,具備參與A股新股申購資格。
不過是否能參與也要因基金而異。
其次就是2019年7月開始實行的轉融通業務。
公募基金開展轉融通證券出借業務,是指基金以一定費率向證金公司出借證券,證金公司到期歸還所借證券及相應權益補償並支付費用的業務。
通俗的説,基金公司將持有的股票借給證金公司,辦理轉融通業務,到期後獲得歸還股票和相應利息,獲取的利息收入計入基金資
02
第二個變化就是費率的降低,一方面是基金公司收取的費用降低了,比如贖回費,原本一些C類基金滿30天無贖回費,改革之後,有的C類基金滿7天即無贖回費。
另一方面券商收取的交易佣金也在下降。指數基金買賣股票也是需要繳納交易佣金的,十年前,很多交易佣金是千分之幾,現在主流的佣金只有萬分之幾了。
(文章來源:南方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