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電力能源正越來越“綠”!占上海總裝機容量約1/4的上海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上海電力”),既是上海電力供應的支柱企業,也是上海地區最大的供熱企業。最新數據顯示,公司截至2020年末控股裝機容量近1700萬千瓦,同比增長約5.98%。不僅總量增長,上海電力能源結構正進一步優化,預計2020年末清潔能源佔比接近50%,同比上升近4個百分點。這意味着,供給上海的能源正越來越綠色,越來越環保。據悉,上海電力供電煤耗約為280克/千瓦時,優於全國供電標準煤耗307克/千瓦時,更高於美國供電標準煤耗379克/千瓦時,相當於每發1度電,上海電力比美國電力企業少排放約240克二氧化碳。
這些年來,上海電力不斷加大在滬可再生能源和分佈式能源項目開發,並將“綠色電力”的步伐邁向了長三角和長江經濟帶。其中,在長三角地區控股新能源裝機達130萬千瓦;在長江經濟帶,正在圍繞交通、建築、工業、環保等領域,加緊佈局綜合智慧能源、分佈式、微網、氫能、儲能等示範項目,助力長三角及長江經濟帶能源生產消費綠色智慧轉型。
上海電力西岸傳媒港項目示意圖,地下是供能的能源中心。
【可移動的光伏電站】
一説到清潔能源,自然離不開光伏、風電等新能源。在上海電力的“能源版圖”中,新能源的佔比正越來越大。截至去年底,上海電力的新能源項目遍佈浙江、山東、安徽、河南等20個省份,其中光伏、風電等新能源裝機近585萬千瓦,約佔比35%。在上海,目前已經有漕涇可移動式光伏、長興島電廠廠內光伏項目、外高橋電廠光伏車棚等光伏項目。
新能源規模在增長的同時,創新也在同步。如果説大家熟悉了固定在某一場地的光伏發電站,那麼“可移動的光伏發電”則帶來更多的便捷。上海化工區漕涇移動式光伏電站就是利用公司空地建造的,分為漕涇一期工程、漕涇二期工程,電站總裝機容量40兆瓦。
奉賢海上風電的鋼樁落駁。
作為上海地區首個大型地面集中式、可移動式光伏電站,它採用高效的單晶硅電池組件,橫排組件佈置方式,體現先進高效的理念。它既可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又能在該地塊有新項目落地時,靈活移動。據新能源公司區域負責人劉衞東介紹,這一可移動光伏電站採用了桁架架構與配重塊連接成網格狀陣列,提高了光伏電站的穩定性和抗傾覆性能。打個比方,就像搭一組積木,最底下是一個基座,基座上安裝支架,支架上鋪設光伏板,有別於傳統固定式光伏,這個基座便於拆卸,可以異地再次安裝;同時,用可拆卸連接的標準化構件,方便配重模塊和支架的安裝、拆卸及轉移,從而進一步提高可移動性。這一光伏電站採用預裝箱式變電站,由工廠定製,組合方式靈活,佔地面積小;更“聰明”的是,通過網絡技術,實現了後台遠程實時監控,使電站的運行更加智能化,實現“無人值班,少人值守”。
在奉賢區杭州灣北部,去年12月正式開工建設的上海電力奉賢海上風電坐落於此,是我國首個競爭性配置海上風電項目,也是上海市目前最大單體風電項目。它採用智慧風機、智慧風場、智慧運行及智慧互聯網等海上風電前沿技術,致力於打造成為智慧海上風電的樣板。預計2021年底併網投運後,每年可供清潔綠色電能近6億度,每年可節約標準煤約18萬噸。
奉賢海上風電項目集控中心變電樓在進行樁基錨筋焊接。
【智慧能源“樣板房”】
其實,區域化推進分佈式能源也是能源“清潔化”的一種方式。作為上海最大的供熱企業,上海電力正嘗試各種分佈式能源的創新。
前灘能源中心外觀。
現已投產的浦東能源中心項目,是國家能源局“城市綜合智慧能源供應服務系統”示範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服務於城市能級提升、世界級新商務區建設,目前已為前灘區域內的辦公、商業和酒店建築提供約88萬平方米高效環保的綠色能源。該項目在技術創新方面,採用高效蓄能技術,建設了“互聯網+”分佈式控制系統,充分運用“雲”控制技術,高度集成的信息採集和設備運維管理系統,全站運行實現全時自動化。這一項目與常規分佈式項目相比,年二氧化碳減排量為12327.28噸,年二氧化碳減排率為52%,相當於植樹1萬棵以上;年節能1933噸標煤,節能率21.8%;能源綜合利用效率達到82%,而一般行業標準僅為70%。
像這樣的分佈式能源項目還有許多。上海電力已正式投運的還有化工區創新中心等3個項目,以及開始供能的世博A片區項目和西岸傳媒港項目。無錫市經開區、蘇州吳中經開區、上海臨港新片區、張江醫學園區等一批增量項目正在積極推進中。而儲備項目——長興島智慧島項目擬依託長興島電廠“煤改氣”工程,建設分佈式能源站,為全島供應生態能源,打造成長江經濟帶綜合智慧能源標杆。
前灘能源中心地下空間模型。
上海電力黨委書記、董事長鬍建東表示,公司已將國家提出的“碳達峯”“碳中和”總體要求,融入自身新的戰略和“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出在今後發展中,要在戰略佈局上“立足長三角,面向長江經濟帶,輻射全國,放眼世界”,着力推動供給側的清潔轉型發展和需求側的清潔能源替代,帶動產業升級並賦能智慧城市和美麗鄉村建設。同時,不斷加大創新力度,加強氫能、儲能、電氫替代等項目開發建設,推動智慧能源與建築、交通、工業、美麗鄉村等領域融合發展;加快能源數字化、智慧化研究、應用與服務,積極融入智慧城市建設,賦能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
欄目主編:徐瑞哲 文字編輯:李蕾 題圖來源:受訪單位提供
受訪單位提供
來源:作者: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