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區政府最近公佈的最新勞動人口統計數字顯示,去年11月至今年1月的失業率上升至7%,創下近17年來的新高。同期,就業不足率亦升至3.8%,其中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務業、教育業以及藝術、娛樂及康樂活動業的失業率及就業不足率均有相對明顯的上升。
失業人數方面則由24.58萬人上升至25.33萬人,增加約7500人,同期就業不足人數也由13.38萬人,上升至14.82萬人,增加約1.44萬人。
同時,按行業分析,與消費及旅遊相關行業,即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務業合計的失業率,上升0.7個百分點至11.3%,行業合計的就業不足率上升0.9個百分點至6.6%的紀錄高位。
其中,餐飲服務活動業的失業率及就業不足率,分別顯著上升至14.7%及10.0%。大多數其他行業的勞工市場情況亦惡化,尤其在教育業和藝術、娛樂及康樂活動業。
值得注意的是,失業率與年齡段亦有明顯的關聯,其中青少年的失業問題尤其嚴重。數據顯示,從24歲或以下的青年失業率則突破16%,55歲至59歲年齡層的失業率亦顯著增加0.6個百分點至6.9%。
圖/人民視覺
失業率尚未見頂?
香港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2月21日表示:“以這次新冠疫情對全球的長期影響而言,終點仍未在望,香港的失業率能否在三年之內降至低於5%,我們難以樂觀。香港經濟的整體發展或許可以提早重拾升軌,但過往經驗告訴我們,勞動巿場的調整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
他引述2003年非典期間的數據指出,香港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一度上升至8.5%,“雖然非典在四個月後便從香港消失了,但失業率卻直至2006年的第二季才回落至低於5%的水平。同樣,2008年的金融危機導致香港失業率上升,雖然金融危機對香港整體影響較為短暫,但失業率亦要在2017年才回落到3%的水平。”他坦言。
渣打大中華區高級經濟師劉健恆認為,最近香港的失業數據差於市場預期,雖然全球多地陸續展開新冠疫苗接種計劃,但是本地第四波疫情及隨之收緊的社交限制措施對本地經濟帶來嚴重衝擊。該行預計香港失業率在未來數月仍會維持高位,甚至進一步上升,直至下半年經濟情況才會好轉。
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高級講師李兆波則表示,失業率較預期更快上升至7%,考慮到目前香港與內地通關仍存在不確定性,因此旅遊業、與旅遊相關零售業等均未見曙光,預期失業率稍後或繼續攀升至7.5%。
近期針對特區政府是否應該設立失業救助基金的討論十分激烈,對此,羅致光坦言:“社會上有不少聲音,要求政府成立一個臨時失業援助制度或基金。根據過往的經驗,任何臨時或是一次性項目,特別是那些臨時了多年,或多次的一次過項目,都會是一眾政黨及社會壓力團體爭取恆常化的目標。若不可能是臨時,政府便有責任考慮到長期融資的問題。”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香港目前並無正式的失業保險或援助制度。特區政府一直以來不支持設立失業援助制度的原因,是因為認為失業者所需要的是一份工作,而不是金錢接濟。
事實上,香港立法局在1995年11月22日曾就設立失業援助金進行辯論,當時有17位議員贊成設立失業援助金,29位議員反對,因此,該議案被否決。
失業率不斷攀升,
香港樓市卻十分熾熱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美聯物業獲得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2月20至21日期間,香港10大藍籌屋苑合共錄得約37宗買賣成交,較前一個週末的成交宗數激增8.25倍,並創下自2012年9月15至16日週末錄得39宗後近8年半新高。
同時,一手新房銷售亦非常搶手。截至2月18日,新盤共售出約2181個單位,已較去年同期約1339個單位飆升62.9%。
美聯物業住宅部行政總裁布少明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一二手樓市氣氛都十分旺,各區的看樓活動更加活躍,帶動多個地區的屋苑及豪宅承接力均十分理想,發展商趁機加快推盤,近日新盤絡繹搶攻,刺激購買力爆發。”
至於失業率高企對樓市的影響,萊坊執行董事林浩文則向記者表示:“失業率創下新高,這反映經濟比想象中差,説明保就業計劃結束後的裁員潮已經出現。但疫情對股市、金融業的衝擊較小,失業人口亦不是私人住宅的主要購買羣體。”
“目前一手樓市表現十分火熱,發展商會趁機積極推盤,估計一手樓市的購買力至少可以持續至第二季度。估計今年整體住宅的成交量有望回升至58000宗水平,其中一手成交佔比約為30%,”他表示。
事實上,樓市火熱亦可從土地拍賣成交略見一斑。李嘉誠旗下的長實地產以102.8億港元,擊退多家本地龍頭髮展商,中標東九啓德跑道區最後一幅住宅官地。這是長實10年來首次斥資過百億港元奪得住宅官地,中標價格亦接近市場預期上限值。
此次特區政府推出的地皮面積11.78萬平方英尺(每平方英尺約為0.09平米),可建樓面面積達到64.81萬平方英尺,吸引了包括新鴻基地產、信置、嘉華、會德豐等多個香港地產商參與競標。林浩文預期,長實中標後將以中低密度住宅發展,並主打中等面積單位,預計每平方英尺的售價至少達2.8萬港元才有合理利潤,總投資額約135億港元至145億港元。
欄目主編:顧萬全 文字編輯:盧曉川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片編輯:雍凱
來源:作者:21世紀經濟報道 朱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