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戰略性新興產業正在“重倉”佈局

由 公冶爾藍 發佈於 財經

本文轉自【經濟日報】;

戰略性新興產業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肩負着經濟穩定增長的重大使命,也是我國參與國際競爭、搶佔未來經濟制高點的重點領域。“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方向和重點領域。戰略性新興產業正在“重倉”佈局、蓄勢待發。

當前,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總體實現持續快速增長,對總體經濟的支撐作用日益增強。

產業規模質量正在持續攀升。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近5年來始終高於全國總體增速。2020年,全國戰略性新興服務業的營收增速超過8%。從發展質量看,我國新能源發電裝機量、新能源汽車產銷量、智能手機產量、海洋工程裝備接單量等均位居全球第一,在新一代移動通信、核電、高鐵、互聯網應用、基因測序等領域也均具備世界領先的研發水平和應用能力。未來,我國將加大力度培育更具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塑造質和量的雙重優勢。

戰略性新興產業正加快集聚。近年來,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了長三角、環渤海、珠三角及長江中上游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地。長三角地區以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與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為重點,環渤海地區以新一代信息技術、航空航天、節能環保等領域為重點,珠三角地區以移動互聯網、新能源汽車、數字創意等產業為重點,快速催生了大量新業態新模式。此外,長江中上游形成了以武漢光谷為代表的信息產業集聚區、以長株潭為代表的軌道交通產業集聚區以及成渝板塊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十四五”時期,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有望再形成若干世界級產業集羣。

新興領軍企業正擴大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影響力。2019年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在世界500強榜單中佔29個席位,數量較2015年增加11個。未來,我國一批領軍企業將圍繞具有優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在全球供應鏈中發揮資源整合與配置作用,推動商品和要素的品類、標準、物流、信息服務及技術設備等要素無縫銜接,優化資源要素配置和協同路徑,重構競爭新優勢。

當前,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還存在着基礎能力不強、創新能力不足、區域發展不平衡、國際化發展水平不高等問題,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和生產裝備主要依賴進口,部分新興產業領域並未真正走上自主創新的高端路線,佈局趨同,模仿式發展較為普遍;即便是一些新興產業頭部企業,其國際化程度還有待提升。針對上述現狀,加快推動新興產業發展,要堅持四個“結合”:

一是堅持鍛長板與補短板相結合。加強高鐵、5G、電力等裝備的創新發展,獲取並保持領先優勢,推動新能源汽車、海洋工程裝備、機器人等領域邁向全球領先地位。圍繞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各領域基礎能力的薄弱環節,整合各方資源,補齊關鍵短板,構建更加系統完備、更加成熟安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體系。

二是堅持創新引領和基礎再造相結合。把創新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原動力,開展產品全生命週期創新能力建設,支持培養企業持續創新能力和良性循環,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攻堅戰。推動創新引領產業基礎再造,加快開展核心零部件、關鍵材料等“卡脖子”領域攻關。強化基礎理論研究和原始創新,循序實現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的顛覆性突破。推進知識產權制度、科研製度、分配製度協同創新,培育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

三是堅持集聚發展與統籌佈局相結合。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向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地集中集聚,引導四大區域形成各具特點、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格局。加強頂層設計,統籌戰略性新興產業佈局,引導欠發達地區立足自身優勢,推動錯位發展、特色發展,強化四大集聚地與欠發達地區產業關聯和協作,遏制“一哄而上”的低水平重複投入。

四是堅持產業國際化與市場深度化相結合。建立健全新發展格局下的政策體系,支持我國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知名度的跨國公司、骨幹企業優勢產能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拓展業務,推動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從產品輸出向設備、技術、服務、品牌和標準輸出轉變。同時,全面做好戰略性新興產業“走出去”服務配套,提升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異鄉落户”根植能力。

(作者單位: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