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實現歷史新跨越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舵定向,把中國經濟發展放到歷史長河、時代大潮和全球視野中來觀察和謀劃,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為中國經濟厚植基礎、突破關鍵、贏得未來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十四五”開局之年,儘管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世界經濟艱難復甦,中國經濟卻展現出強大的韌性與活力,開啓了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穩中有進,經濟總量一年一個新台階。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GDP自2012年突破50萬億元大關後,持續保持較快增長,2020年,站上一百萬億新台階。今年前三季度,9.8%的經濟增速,繼續領跑全球主要經濟體。

內生動力不斷增強。作為全球第一人口大國,14億多人口和4億以上中等收入羣體,內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已經超過80%。

高水平對外開放持續深化。貨物貿易從20年前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一位,服務貿易從第十一位上升到第二位,對外直接投資從第二十六位上升到第一位,利用外資穩居發展中國家首位。

回望百年,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推動革命、建設、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積累了寶貴經驗,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極大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成功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世界經濟深度調整,但同時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日新月異,我國正處於結構調整、方式轉變的重要階段,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明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動新一輪經濟體制改革;繼做出“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判斷之後,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明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經濟工作主線,推動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

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引下,以更大的力度推進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結構正在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

產業結構發生歷史性變化。2014年,第三產業增加值首次超過第二產業。隨着產業加快轉型和消費升級,服務業節節加速,數字經濟等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光最近兩年,就催生集成電路技術員、碳排放管理員等50多個新職業。2020年,第三產業佔比54.5%,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

農業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科技貢獻率超過60%,機械化率超過80%,主糧良種全覆蓋,糧食連續七年超過1.3萬億斤。工業中,高科技產業持續保持兩位數高增長,佔比提高到15%以上。

城鄉結構發生歷史性變化。着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推動億萬農民進城落户。目前全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近64%,居世界中等偏上水平。中等收入羣體規模持續擴增,共同富裕之路越走越寬廣。

進出口結構發生歷史性變化。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機電產品出口佔比超過一半,民營企業出口佔比超過一半,對新興市場進出口佔比超過一半,2020年,中國作為全球唯一實現貨物貿易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為保障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推動世界經濟復甦作出了重要貢獻。

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洞悉歷史大勢,把握時代發展規律,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構建新發展格局作出了全面部署,這既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重大舉措,也是新發展階段的重大歷史任務,更是中國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戰略性佈局和先手棋。

同舟共濟揚帆起,乘風破浪萬里航。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億萬中國人民團結奮進,乘勢而上,推動中國經濟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勇毅前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54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經濟實現歷史新跨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