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香港創科局局長薛永恆:“疫”中有機 香港創科未來可期

由 哈愛朵 發佈於 財經

“‘普及社區檢測計劃’推行至今,已有逾百萬香港市民登記檢測。短短30秒,即可完成預約的登記系統,就是由我們負責推出的。”香港特區政府創新及科技局(以下簡稱香港創科局)局長薛永恆介紹。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下,科技抗疫成為香港抗疫進程的中堅力量,助力香港戰勝疫情。

從辯證法的觀點看,危與機作為矛盾雙方並非絕對對立,而是辯證統一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也闡明瞭危與機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薛永恆説:“危中有機。疫情對我們的生活、對經濟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這是毫無疑問的。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對我們創新科研來講,可能也是一個機遇。”

新變:危中尋機

在危與機的辯證思維裏,二者變化形勢中包含着難得的契機。香港疫情反覆,7月初暴發新一輪疫情,對香港經濟發展造成影響,但新時代下的科技抗疫也幫助香港創科煥發新活力。

“香港特區政府與科技公司聯動抗擊疫情,是推動香港防控疫情的重要手段。”薛永恆表示,科技抗疫方面,有不少本地科研成果大有用武之地,例如應用於家居檢疫的電子手環和居安抗疫APP(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供應醫院管理局的納米智能口罩、通風管道抗菌防塵水性納米塗層、“銅芯抗疫口罩 ™”等,均由創科局負責推出。

薛永恆特別指出,粵港澳三地人員及經濟往來非常之密切,健康碼是自疫情以來非常重要的科技抗疫產品之一,力求達到安全、快速及便宜的目標。在保障每一位申請者個人隱私的前提下,只需通過幾個步驟,提供過關時需用到的個人資料,例如姓名、出生日期、證件號碼及電話等,並附有申請人進行檢測的中心名稱和檢測結果,就可將其“港康碼”轉化為“粵康碼”或“澳康碼”,以免除14天強制檢疫。此外,特區政府還將通過招引更多檢測機構,將新冠病毒檢測價格降低。他續指,“原本健康碼五六月已蓄勢待發,特區政府與檢測業界均已完成系統測試,只因疫情突然加重暫停計劃。待疫情穩定後,將會盡快推出健康碼,以恢復三地居民正常往來。”

舉措:轉危為機

以強烈的憂患意識運籌帷幄,迎接挑戰,化危為機,便能在大變局中走得更穩、更實、更遠。香港正準備將本地的高科技抗疫產品帶到“一帶一路”相關國家或地區,促進交流。薛永恆認為,對於創科,這是一個“轉危為安的機會”。

薛永恆稱,“疫情也帶來商機,我們準備把抗疫用的產品,帶到泰國、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的國家,一方面是幫助友好的國家或地區一同抗疫,另外也是為香港及大灣區的創科產品,提供一個新的進入‘一帶一路 ’市場的機遇,將相關科研產品推向全世界。”

疫後重建要善用科技,更成為推動普及應用科技的契機,據薛永恆介紹,特區政府正研發“感染風險通知”手機APP,屆時會給予出租車、餐廳等二維碼,用户透過APP掃描二維碼後會被記錄行蹤,例如用户曾坐過出租車,若該名出租車司機之後確診,APP會告知用户感染風險。

薛永恆認為,香港已研發的部分高新科技產品,平時沒有動力使用,但疫情的衝擊,反而給高新科創產品帶來進入市場的可能性,他期望能協助這些本地科研成果“走出去”,開拓市場,實現科研成果商品化。

發展:化機謀贏

危與機同時並存相互轉換,克服了危即是機,化危機為機遇,便能推動發展。應對未來疫情的“常態化”,香港“電子化”、“科技化”才能融入世界的發展潮。

在薛永恆看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指明,要推動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必須把握好資源、人才、資訊這三大範疇:

首先,香港與深圳攜手合作發展落馬洲河套地區為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將其打造成一個世界級科研基地,吸引國內外的頂尖企業、研發機構和高等院校進駐,建立重點科研合作基地。特區政府藉助科學園與數碼港兩大科技港,會繼續推動科研要素流通,積極配合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工作,為香港的創科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環境。

其次,必須保證科研人才的交流,透過發展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將香港打造成為環球科研合作中心,匯聚全球各地頂尖科研人員在香港進行世界級及具影響力的科研合作。作為國家最國際化的城市,擁有世界級科研能力、5所世界100強大學、健全司法和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以及國際化的營商環境。香港充分利用“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匯聚科技人才與資源,營造有利創科發展的生態環境,令香港創科發展邁步向前。

最後,他提出,大灣區核心城市的科技創新工作模式是,香港與內地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香港提供基礎科研成果和融資環境,內地負責科研成果商品化,最終進入內地大灣區的廣闊市場,實現“優勢互補”。

提及未來,薛永恆充滿期待地説:“我非常有信心,只要大灣區優勢互補,結合香港的特性,將來創新科技一定可以成為香港經濟推動力,同時也為我們國家作出貢獻。”(沈婧婕、嚴小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