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中國人均GDP首次突破1萬美元大關,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中國的發展中國家身份。中國還是不是發展中國家?中國是否承擔了與自身相符的國際責任?經濟日報記者採訪了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博雅特聘教授餘淼傑。
記者:為什麼説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
餘淼傑:對此,世界貿易組織(WTO)並沒有一個嚴格界定,或者説並沒有官方界定,但通常而言有兩個約定俗成的標準。第一個標準,是看一個國家的人均GNI(國民總收入)是否超過12375美元,如果超過就是發達國家,沒超過就是發展中國家。從這一指標看,中國現在依然處於發展中國家行列。
第二個標準,是看一個國家是不是資本豐富型國家。一般而言,發達國家就是資本豐富型國家。衡量是否為資本豐富型國家的一個指標為資本勞力比,即人均GDP。但不是看這個指標的絕對量,而是看一國GDP在全球比重相對人口占比能否超過1。比如,目前中國GDP佔全球比重在16%左右,14億人口占全球總人口比重的20%,GDP比重相對人口比重還不到1,換言之,資本佔比小於人口占比。從這個角度看,中國也不是個資本豐富型國家。
記者:入世以來,中國如何積極承擔與其國際地位相符的責任?履行了哪些義務?
餘淼傑:首先是削減關税。2001年中國加入WTO。按照規定,在2006年初開展審議時,中國關税降到了10%左右。從2006年到2019年,中國平均進口關税為7.5%,加權進口關税為4.4%,這一關税水平不僅低於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比一些發達國家也要低。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這一關税水平還遠低於WTO所規定的水平。
其次是削減非關税壁壘。所謂非關税壁壘,就是除了關税以外的壁壘,比如削減進口配額,削減出口補貼,削減所謂的綠色保護等。
中國近年來出台的非關税措施(NTMs)主要集中在保障食品安全、人類與動物健康、產品質量與安全、環境保護等方面,約佔實施非關税措施總量的90%。
我國積極遵循ISO、IEC等國際標準,制定相應的國家標準。NTMs中1448項強制性標準中,有555項(約38%)直接採用ISO、IEC和其他國際組織制定的標準。特別是隨着新的《標準化法》的頒佈,我國通過減少相關領域限制,為促進貿易、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更大的可能性。
除了商品貿易以外,還有知識產權保護以及服務貿易。比如,中國付給美國的知識產權保護費用從2011年的34.6億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72億美元,佔中國對外所付知識產權總費用的四分之一。這在一定程度上説明,中國在落實TRIPS(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方面成效突出。
在服務貿易方面,中國與美國的服務貿易長期處於逆差狀態。2018年,中國服務貿易逆差2900多億美元;在中美服務貿易中,中國逆差達到了600億美元以上,佔中國商品貿易順差的20%。
由以上幾點可以看出,自入世以來,中國以積極態度與開放心態,承擔與其國際地位相符的責任,全面推進貿易全球化。(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仇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