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智庫》發佈全球經濟信心指數報告全球增長遭遇重大挑戰

疫情成為衝擊全球經濟的最大黑天鵝,2010年以來長達十年的全球經濟擴張週期可能結束;短期內,我國投資和消費面臨較大下行壓力,外貿出口遭遇重大沖擊,受訪者認為我國需要進一步穩消費發揮消費的壓艙石作用;長期內,全球產業鏈可能向分散化、多中心化調整,受訪者認為我國需進一步促進創新驅動發展,加速推動產業升級,努力提升嵌入全球產業鏈的獨特競爭優勢。醫藥行業、養老健康、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被認為是最具成長前景的行業。
2020全球經濟信心指數調查課題組
全球增長遭遇重大挑戰,中國經濟經受全新考驗
突如其來並在全球範圍內擴散的疫情,幾乎推翻了此前各方對於2020年經濟前景的預測和展望,恐慌情緒蔓延金融市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大幅下調。中國疫情逐漸得到控制,經濟活動逐漸重啓,但已經與全球經濟緊密相連的中國,難以獨善其身,海外尤其是歐美等重要市場疫情嚴重,已經對中國經濟的反彈產生反灌影響。
疫情將如何改變世界?疫情衝擊是否會演化為系統性衰退?各國以傳統理念進行的大規模紓困政策是否足以應對全球經濟前所未有的停擺?外部條件暫時難以回暖,消費和內需能否繼續引導中國經濟回暖的步伐?中國應如何重新評估全球供應鏈的風險?在此充滿不確定性的時刻,提供一份對未來經濟發展的指引正當其時。
鑑於此,《財經》雜誌、《財經智庫》、沙特基礎工業公司共同組織了“2020全球經濟信心指數調查”。調查對象為全球範圍的經濟學家、政商財界領袖和財經媒體專業人士,以期凝聚各方智慧共識,解析全球經濟機遇挑戰。
為確保問卷調查的權威性和專業性,我們邀請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等機構的專家組成聯合課題組,共同探討設計“全球經濟信心指數”模型和問卷。本次調查的回饋者共762名,其中,企業界佔41.9%,金融機構佔18%,學界佔12.7%,媒體界佔10.2%,政府機構佔5.5%,境外人士佔10.2%,匿名為2.6%。
主要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的影響,受訪者對2020年全球經濟增長普遍持悲觀態度,全球貿易增長和跨境投資也都可能大幅度回落,2010年以來長達十年的全球經濟擴張週期可能結束。
2020年全球經濟信心指數為31.4 ,嚴重小於100點的榮枯線,説明受訪者對今年全球經濟嚴重缺乏信心。我們按照疫情進展把受訪者回復時間分為“疫情前期”(1月19日-1月24日)、“疫情中期”(1月25日-3月12日)和“疫情後期”(3月13日-3月19日問卷結束),三個階段全球經濟信心指數分別是66.4、29.1和8.2,呈大幅度走低態勢,説明疫情對全球經濟發展帶來了重大沖擊。受訪者尤其擔心歐美和中東地區的經濟增長形勢,而對亞洲地區的預期相對平穩。
受全球經濟下行的影響,原油和其他大宗商品的價格可能顯著回落;除人民幣和日元外,多數幣種兑美元可能出現貶值;各國股市也均不樂觀。
受內外需共同下滑的影響, 2020年中國經濟增速有很大下行壓力,疫情後期,雖然仍有51.5%的受訪者認為今年經濟增速能超過5%,但已有接近一半(43.9%)的受訪者認為今年增速會低於5%。投資和出口將面臨直接衝擊,但預期消費仍有保持相對穩定增長的潛力。同時,由於國內各種成本不斷上升,加上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勢頭不減,特別是疫情可能導致全球產業鏈格局出現分散化、多中心化的新趨勢,我國“世界工廠”的地位可能有所削弱,面臨的國際競爭可能進一步增強,需要進一步加強創新,提升嵌入全球價值鏈的核心優勢。
智能製造、生物醫藥、信息技術和養老健康等產業是當前最有成長前景的行業。而新能源汽車和新材料、教育培訓、休閒娛樂、現代物流等行業,經歷前些年的快速發展,逐步進入平穩增長的階段。
一、2010年以來長達十年的全球經濟擴張週期可能結束
調查結果顯示,75.7%的受訪者認為2020年全球經濟增長將放緩,只有17.1%和7.2%的受訪者認為將與2019年持平或加快。基於調查結果,我們計算了反映所有被調查者信心平均水平的全球經濟信心指數或特定國家的經濟信心指數。100為經濟信心指數的持平值,表示受訪者對經濟增速的判斷和上年實際情況相持平;高於100表示受訪者對今年經濟增長的信心強於上年,值越高表示信心越強,反之,低於100表示受訪者認為經濟增長將弱於上年,值越低表示對經濟增長的信心越弱。
計算結果表明,2020年全球經濟信心指數為31.4,嚴重小於100點的榮枯線,説明受訪者對今年全球經濟嚴重缺乏信心。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已經保持了連續10年平均3.7%的增長速度。美國、歐盟和日本分別實現了平均2.3%、1.6%和1.3%的平穩增長,而金磚國家中國、俄羅斯、印度、巴西分別實現了平均7.7%、1.9%、6.8%和1.3%的增速。從受訪者預期看,2020年全球經濟很可能會大幅度下跌,並再現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的情形。
圖1:對2020年全球經濟增長形勢的判斷
《財經智庫》發佈全球經濟信心指數報告全球增長遭遇重大挑戰
受訪者對全球經濟的信心與疫情發展密切相關。問卷調查期間正值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簡稱“疫情”)在國內外迅速發展之時,我們按照疫情進展把受訪者回復時間分為“疫情前期”、“疫情中期”和“疫情後期”三個階段。“疫情前期”是指疫情剛開始爆發的時期。本次問卷調查自1月19日起,至1月23-24日,全國共有14個省市啓動突發公共衞生事件一級響應,因此,我們將1月19日-24日定為“疫情前期”。“疫情中期”是疫情在中國國內從爆發式增長到得到顯著控制的階段。3月12日,全國及湖北省的新增病例均降至個位數,疫情在國內基本得到控制。因此我們將1月25日-3月12日視為“疫情中期”;3月13日以後為“疫情後期”。大致在此以後,疫情在歐洲的意大利、西班牙、德國和法國,西亞的伊朗,以及美國等多個國家迅速蔓延,對很多國家的經濟社會帶來了重大沖擊。在這三個階段,全球經濟信心指數分別是66.4、29.1和8.2,呈大幅度走低態勢,説明疫情對全球經濟發展帶來了重大的衝擊。
圖2:不同階段的全球經濟信心指數
《財經智庫》發佈全球經濟信心指數報告全球增長遭遇重大挑戰
亞洲和非洲的經濟信心指數較高,而歐元區和中東地區較低。從不分時間段的全部樣本看,美國的經濟信心指數為94.2,略低於100的持平值,反映對美國經濟只是略有放緩的擔心。印度和東盟的經濟信心指數分別為111和110.2,顯示對這兩個地區經濟較為看好,甚至可能超過上年水平。非洲的經濟信心指數為94.6,也保持在近似持平的水平。其他地區的經濟信心指數,特別是歐元區和中東地區,分別只有51.1和42.8,説明受訪者認為這些地區經濟增長將顯著慢於上年水平。
進一步分析發現,受訪者對全球各地區2020年的經濟信心指數都隨着疫情的發展而下降,其中,對美國經濟增長信心的下調尤為突出。美國經濟信心指數在疫情前期為130.5,疫情中期下降到118.6,疫情後期只有49.0,顯示出受訪者對美國經濟前景預期有大幅度下調。經濟信心指數下滑幅度最小的是中國台灣地區,疫情後期較疫情前期僅下降了9.1,這與台灣地區疫情防控效果較好密切相關。在疫情後期,受訪者對歐元區的狀況最為擔心,該地區的經濟信心指數已經降至僅有23.4的最低水平。
圖3:不同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信心指數
《財經智庫》發佈全球經濟信心指數報告全球增長遭遇重大挑戰
對2020年全球經濟最大的擔心來自於逆全球化趨勢和突發事件。有63.7%的受訪者認為,2020年全球經濟的主要風險是逆全球化趨勢,特別是民粹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這體現了受訪者對2018年以來以美國對中國大幅度加徵關税為代表事件的逆全球化趨勢的高度擔心。2020年中美經貿摩擦將進入第二階段談判,不管結果如何,少數國家開始更多利用貿易武器來謀求本國利益,已經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巨大風險因素。除此以外,對中國經濟大幅度回落的擔心也很強烈,有此擔心的受訪者比重達到42.3%。列在第三位的是突發事件,選擇該選項的受訪者比重為40.9%。隨着疫情的發展,受訪者對突發公共事件的擔心快速攀升,在疫情前期和中期,選擇該選項的受訪者比重分別為4.5%、44.3%;到疫情後期,突發公共事件已經超越逆全球化,成為受訪者認為的2020年全球經濟最大風險來源(64.6%)。
圖4:對2020年全球經濟主要風險的判斷
《財經智庫》發佈全球經濟信心指數報告全球增長遭遇重大挑戰
對全球經濟增速下滑的擔心部分來源於全球貿易增長的大幅度回落。2018年以來,受美國發起的系列貿易爭端影響,全球貿易進入增長放緩的階段。2017年全球商品貿易增長10.5%,2018年下降到9.9%,2019年預計僅為3.7%。疫情前期,部分受訪者對全球貿易增長持較樂觀的判斷,認為2020年全球貿易將“加快”和“放緩”的比重分別為27.7%和37.7%,但到疫情後期,91.1%的受訪者都認為全球貿易將放緩。
圖5:本世紀以來全球商品貿易總額及增長情況
《財經智庫》發佈全球經濟信心指數報告全球增長遭遇重大挑戰
大多數受訪者對全球跨境投資的趨勢也比較悲觀,但略好於對全球經濟預期的判斷。投資增長主要取決於投資者的信心,而投資信心與經濟形勢密切相關,跨境投資也是如此。受整體經濟形勢的影響,有61.9%的受訪者認為跨境投資將放緩。但也有19.2%的受訪者認為今年跨境投資增速將加快,高於認為全球經濟增速將加快受訪者比重(7.2%)近12個百分點,這反映在全球經濟貿易一體化仍在持續發展、全球產業結構仍在調整的大背景下,跨境投資的增長仍然是不可阻擋的趨勢。
智能製造、生物醫藥和信息技術被認為是最有可能帶動全球經濟增長、最有發展潛力的新動能。在新能源汽車、現代物流、新材料、智能製造、共享經濟等11個行業中,被受訪者認為最能帶動全球經濟增長的行業分別是智能製造、生物醫藥和信息技術(選擇相應選項的受訪者佔比分別是65.1%、59.8%和43.4%),列在第4位的是互聯網,而排在後幾位的則分別是農業、新能源汽車和新材料。對這些產業發展前景的看法,既體現了產業發展的長期趨勢,也反映了疫情中各產業發展的短期影響。智能製造和信息技術,以及“互聯網 ”一直是近幾年全球各國發展較快的領域;在疫情衝擊下,隨着人員流動受阻,智能製造和互聯網這類有助於減少對現場辦公或者人員需求的技術無疑體現出了更大的發展前景,而生物醫藥領域更是出現了爆發式的增長。與此相反,新能源汽車和新材料等行業雖然也有巨大的潛能,但經過多年的發展暫時進入了較平穩的階段,而新材料也有賴於持續的技術研發和投入,短期內難有大的、突破性的進展。
圖6:哪些行業將是帶動全球經濟增長的新動能
《財經智庫》發佈全球經濟信心指數報告全球增長遭遇重大挑戰
二、全球經濟放緩將對股市、貨幣和大宗商品帶來巨大壓力
多數受訪者認為2020年全球原油價格與上年相比將呈走低態勢。原油是現代經濟運行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被稱為“工業的血液”,其價格漲落對經濟運行有重要影響,大幅度價格波動甚至可能引發經濟危機。1973年10月6日第4次中東戰爭爆發後,阿拉伯產油國開始減少石油生產、提高石油價格,。兩個月內油價從每桶3美元猛漲至12美元,石油價格暴漲使得1974年美國經濟負增長1.75%,日本負增長3.25%。今年3月份則出現了正好相反的情況,OPEC一攬子原油價格在2019年底時還在68美元/桶附近,處於2018年以來的平均水平,隨着中國疫情引發經濟下行擔憂,全球油價也逐步回落。但更劇烈的變化發生在供給端,2020年3月6日,石油輸出國組織及盟友(OPEC )在維也納召開擴大減產談判,結果不歡而散,隨後沙特大幅降低售往遠東、歐洲和美國原油價格,引發原油價格暴跌。至3月底,石油價格已經降至25美元/桶左右,與年初相比跌幅超過60%。
受訪者對原油價格普遍呈看跌態度:有45.0%的受訪者認為2020年原油價格相比上年會走緩,約30%的受訪者認為會持平,25%左右的受訪者認為會上漲。隨着時間推移,受訪者對原油價格走勢的看法發生較大變化。疫情前期、中期和後期認為原油價格將下降受訪者的比重分別是9.1%、34.2%和79.3%,短短的兩個月內轉變看法的受訪者大幅度增加。(沙特與俄羅斯就石油減產和價格的激烈爭端也與疫情發展時間段產生重合)
圖7:近年來OPEC一攬子原油價格變化情況
《財經智庫》發佈全球經濟信心指數報告全球增長遭遇重大挑戰
受訪者預期其他大宗商品價格也會呈下跌態勢,但跌幅要顯著小於原油。與原油價格受沙特等少數國家影響較大不同的是,其他基礎原材料類大宗商品市場的競爭性更強,其價格變化更能體現市場供需形勢的波動。23.8%的受訪者認為2020年大宗商品價格將會下跌,40.8%的受訪者認為會持平,認為會上升的受訪者佔比為23.8%。另外,比較受訪者對原油和其他大宗商品價格判斷的結果可見,疫情後期也即調查後期,認為原油將下跌的受訪者比重遠大於認為大宗商品價格下跌的受訪者比重,這反映了原油市場價格受到幾個主要產油國的控制,波動幅度更大的特點。
圖8:不同階段受訪者對原油和其他大宗商品價格走勢的判斷
《財經智庫》發佈全球經濟信心指數報告全球增長遭遇重大挑戰
全球經濟放緩的大背景下,對各國幣值走勢的判斷也不盡相同。人民幣和日元預期保持穩定甚至有所升值,而對歐元等貨幣貶值預期較大,對各種主要貨幣持升值預期的受訪者佔比相對較少。認為人民幣、英鎊和日元將升值的受訪者比重分別為30.6%、20.9%和19.8%,而對歐元、韓元和新台幣持升值預期的比重均在10%以下。對各主要貨幣持貶值預期的受訪者相對較多。其中,認為歐元、英鎊、韓元和新台幣將貶值的受訪者比重都在37%-40%之間。
折算成對主要貨幣升值的信心指數(同樣為100表示持平,超過100表示升值預期大,低於100表示貶值預期強),並進行分階段分析可發現,受訪者對人民幣幣值走勢的判斷呈先貶值後升值的變化,這主要是由於國內疫情防控效果明顯。類似地,日元、韓元、印度盧比和新台幣在疫情不同階段的變化幅度較小,與這幾個國家或地區的防疫相對較為成功有關。對歐元和英鎊預期下跌的判斷也體現了對這些國家或地區疫情防控形勢緊張的擔心。
圖9:不同階段受訪者對主要貨幣幣值走勢的信心指數
《財經智庫》發佈全球經濟信心指數報告全球增長遭遇重大挑戰
對2020年各國股市發展前景的判斷也各不相同,受訪者對除中國大陸外的其他國家股市均持較謹慎態度。在疫情的前期和中期,受訪者對美國、中國大陸、日本和印度的股市普遍持相對樂觀態度。在疫情中期,對這4個國家看漲較看跌的比重分別高21.5、11.0、3.0和12.2個百分點。相應地股市信心指數分別為122、111、103和112。而到了疫情後期,除中國大陸外,對各主要股市均以看跌為主。其中對美國和歐洲看跌的受訪者比重高達79.2%和77.6%,對韓國、巴西和俄羅斯看跌的受訪者比重也都超過一半,分別達到57.8%、65.7%和62.7%,日本和印度略好,但看跌的受訪者比重也達到42.9%和44.1%,看漲的受訪者僅為4.3%和12.2%。大多數受訪者對中國大陸的股市表現出相對樂觀的態度,這與中國股市處於相對低位、中國早先一步控制住了疫情,在全球經濟增長中處於相對有利的位置,以及中國股市與經濟基本面的相關性較低有關。
圖10:不同階段受訪者對主要股市走勢的信心指數
《財經智庫》發佈全球經濟信心指數報告全球增長遭遇重大挑戰
三、中國經濟面臨短期的下行壓力和長期的產業競爭,需要着力促進消費增長和產業升級
受全球疫情衝擊帶來的內外需下滑影響,受訪者認為2020年中國經濟將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疫情前期,60.5%的受訪者預期今年中國經濟增速將在5-6%之間,只有14.5%的受訪者認為在5%以下;但疫情後期,雖然仍有51.5%的受訪者認為今年經濟增速能超過5%,但已有接近一半(43.9%)的受訪者認為今年增速會低於5%。消費、投資和出口是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經濟下行的主要壓力主要是投資和出口引起的。首先是投資下滑。39.4%的受訪者認為,投資下滑是中國經濟最大的風險點。雖然疫情只是一個相對短期衝擊,而且我國政府正在出台系列政策措施對沖疫情的影響,但由於不少企業遭遇了現金流困難,特別是外貿企業面臨國外需求下滑的壓力,給企業的投資能力和信心帶來了較大的不利影響。其次是出口受阻。由於美歐等全球多地遭受的疫情衝擊,至3月底已經出現了一大批外貿企業訂單被取消的情況,從全年看外貿進一步萎縮的風險居高不下。
圖11:2020年中國經濟的主要風險點
《財經智庫》發佈全球經濟信心指數報告全球增長遭遇重大挑戰
與投資和出口經受較大壓力相比較,多數受訪者認為消費對我國經濟的拉動作用將會進一步增強,其作為經濟增長壓艙石的作用將更加凸顯。近年來,隨着國內消費升級,特別是中產階級羣體的擴大,國內強勁的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和對外資的吸引力都在不斷增強,併成為支撐中國經濟的最重要因素。即使在疫情短期劇烈衝擊消費的背景下,仍有超過一半(56.2%)的受訪者認為消費對中國經濟的拉動作用會增強,32.7%的受訪者認為消費的貢獻會保持總體平穩,只有11.1%的受訪者認為將減弱。在對2020年中國經濟主要風險的判斷中,認為居民消費將進一步回落的受訪者佔比也只有19.4%。從各國的經驗看,消費增長具有棘輪效應,即消費水平易於升級,易於向上調整,而難向下調整。因此,充分利用這一規律,促進消費的恢復和增長,是對沖今年我國疫情影響的重要方向。
圖12:消費對中國經濟的拉動作用
《財經智庫》發佈全球經濟信心指數報告全球增長遭遇重大挑戰
面臨着近年來我國各種成本不斷上升,特別是中美經貿摩擦以來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受訪者對我國“世界工廠”的地位表現了一定的擔憂。有約一半(48.4%)的受訪者認為我國“世界工廠”的地位基本穩定,但也有34.5%的人認為這種地位將“弱化”,高於認為“強化”的受訪者比重17.4個百分點。分時期來看可以發現,疫情不同階段影響了受訪者對我國“世界工廠”地位、也就是全球產業分工格局的判斷。在疫情中期,國內疫情嚴重而國外普遍輕微的時候,認為我國“世界工廠”地位將弱化的受訪者比重較疫情前期提高了5個百分點。但在疫情後期,國內外疫情形勢反轉之後,認為我國“世界工廠”地位將強化的受訪者比重大幅度提高了14個百分點。但即便是疫情後期,認為“弱化”的受訪者比重仍然高於“強化”的比重,這表明受訪者對國內製造業在全球的競爭力仍然存在一定的擔憂。
圖13:對中國“世界工廠”地位的判斷
隨着國內營商環境不斷完善,受訪者對我國吸引外資和促進產業升級表現了樂觀的態度。有39.0%的受訪者認為,隨着外商投資法和營商環境新政落地,2020年我國吸收外資會加快;認為吸收外資將減慢的受訪者佔比只有29.7%;另有約1/3的受訪者表示將持平。這一結果表明多數受訪者對中國營商環境改善和吸引外資持樂觀態度。與此類似,77.4%的受訪者認為2020年中國科技驅動產業升級的速度將會加快,這反映了當前中國促進創新驅動已經成為發展階段的需要,已經成為政策的主旋律,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認同。
圖14:對中國科技驅動產業升級的判斷
《財經智庫》發佈全球經濟信心指數報告全球增長遭遇重大挑戰
醫藥行業、養老健康和人工智能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成長前景的行業。在醫藥、養老健康、旅遊休閒、教育培訓、文化產業等共22個行業中,受訪者認為最有成長前景的前3項分別是醫藥、養老健康和人工智能(選擇比例分別是57.4%、41.9%和33.7%),第二梯隊的是教育培訓(22.2%)、信息技術(21.4%)和生物技術(18.9%)。對其他行業的看法,受訪者間的分歧較大。在這當中,排名第一和第二的都是與疫情相關的產業,顯示了疫情等突發公共衞生事件對產業發展有重大影響。
圖15:對中國2020年最有成長前景行業的判斷
《財經智庫》發佈全球經濟信心指數報告全球增長遭遇重大挑戰
四、總結與展望:最高程度的經濟一體化與最大規模的救市行動相迭加,將塑造怎樣的全球經濟新前景與新格局?
與歷史上主要的全球性傳染病疫情相比,本輪新冠肺炎疫情未必是致亡人數最多的一次,但對經濟的衝擊可能是最猛烈的一次。1918年大流感時,全球約有5億人被感染,死亡人數約為5000萬-1億,其中美國死亡約68萬人。1957-1958年“亞洲流感”大約導致世界範圍內約200萬人死亡。但有幾個原因,使得本次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不可小覷。一是全球經濟高度聯繫,很多產業已經是全球高度分工的,某一個國家的生產停止或將導致其他國家的大面積停工;二是各國經濟高度服務業化,疫情直接阻滯了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大量服務業停擺,對經濟的衝擊巨大。
鑑於疫情對經濟的強烈衝擊,各國紛紛出台了史上最大規模的紓困政策。20國集團召開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特別峯會,並決定共同啓動總價值5萬億美元的經濟計劃,以應對疫情對全球社會、經濟和金融帶來的負面影響,並支持各國中央銀行採取措施促進金融穩定和增強全球市場的流動性。中國政府採取了降低税費、下調存款準備金率、提高財政赤字率,發行特別國債,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等系列政策。美聯儲接連放鬆貨幣政策:將存款利率降低至0%-0.25%,宣佈實施不設額度上限的量化寬鬆政策,開始將銀行存款準備金率降至0等。總統特朗普宣佈2.2萬億美元的一攬子經濟刺激方案,包括直接向羣眾發現金等。德國放棄已持續6年的聯邦財政0赤字的目標,宣佈將追加總額約為1563億歐元的補充預算,還通過了高達6000億歐元的經濟穩定基金,其他很多國家也紛紛採取了史無前例的紓困措施。
雖然總體來看,2020年全球經濟將只會短期內遭遇較大困難,並不會從根本改變長期態勢,但疫情短期內對我國外需的衝擊,長期內對全球產業鏈佈局的影響都需要高度關注。
當前全球疫情仍在較快發展,特別是美歐疫情仍在持續,但總體上更可能是短期的V型衝擊。首先,全球已經有了成功應對疫情的經驗,其他國家如果很快改變在疫情防範中的消極態度,疫情也有望在數月內得到控制,這一點同歷史上的歷次疫情有較大差別。其次,各國促進經濟恢復的政策措施更加精準有效,疫情本質上並不會打擊各國的實體經濟能力,不會讓各國實體經濟傷筋動骨,只是對服務業有直接衝擊,因此疫情過後,隨着消費信心恢復,再加上政策扶持,經濟會逐步恢復活力。總體來看,二季度可能是全球經濟最為困難的時刻,但下半年將有顯著恢復,這也將為我國經濟提供一個相對可期的外部環境。
但是,疫情短期內使我國大量出口企業遭遇需求驟降,引發經營困難甚至生存危機,長期內可能導致各國重新審視目前全球產業鏈的佈局,甚至引發全球產業鏈格局的分散化和多中心化調整,這將對我國在短期如何全面促進需求,幫企業紓困,長期內如何保持我國的製造業中心地位,提升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位置,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戰。
註釋:本報告指數採用擴散指數法計算(和PMI指數構建相同),即指數=“正向”選項的百分比×1 “持平”選項的百分比×0.5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8993 字。

轉載請註明: 《財經智庫》發佈全球經濟信心指數報告全球增長遭遇重大挑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