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8月26日電 (記者羅知之)近日,中銀協發佈了《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19-2020)》(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部分企業停工停產,人民幣在國際支付中的份額略有波動,但隨着國內疫情緩解、企業復工復產,多家商業銀行開闢“綠色通道”、簡化業務流程,積極為企業提供人民幣結算服務,人民幣的全球支付佔比回升,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跨境人民幣收付金額實現了“雙增長”。
梳理發現,《報告》對人民幣國際化業務十年來的政策框架和取得的進展進行了總結分析,介紹了人民幣跨境業務發展情況和人民幣國際化面臨的挑戰,並從“一帶一路”倡議、融入區域發展戰略、藉助平台機遇、依託並發展前沿金融科技等一系列利好因素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前景預期進行闡述。同時,從打造人民幣跨境資產配置中心和深化推進資本市場開放,以及優化熊貓債市場在可持續金融領域的運用、加大自貿區跨境金融創新經驗複製推廣力度和加強商業銀行跨境人民幣業務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提出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業務開展的策略及建議,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報告》指出,2019年,人民幣國際化發展呈現出人民幣跨境結算規模保持持續增長;人民幣在跨境交易中的使用比例繼續提升;證券投資領域跨境結算規模實現快速增長,在全部跨境結算中佔比繼續提升;境外主體繼續參與境內金融市場,外資持續流入境內債券和股票市場,全面取消了QFII/RQFII投資額度限制,同時伴隨着20號膠期貨在上海國際能源中心掛牌交易,“滬倫通”開通等,可投資品種不斷豐富等特點。2019年,人民幣跨境收付金額合計19.67萬億元,同比增長24.08%,其中實收10.02萬億元,實付9.65萬億元。跨境人民幣佔本外幣跨境收付比重為39.51%,人民幣已連續九年為我國第二大國際收付貨幣。
《報告》顯示,2020年上半年,全國收付金額合計12.67萬億元,同比增長36.33%,其中收入6.31萬億元,支出6.36萬億元,人民幣跨境收付繼續保持平衡。截至2020年6月末,人民幣在國際支付貨幣中的份額為1.76%。
談及人民幣國際化面臨的挑戰,《報告》指出,全球格局處於動盪調整之中,國際貨幣競爭日趨激烈,經濟發展面臨下行壓力等外部因素給人民幣國際化發展帶來挑戰的同時,跨境人民幣支付結算、外匯市場和債券市場等金融基礎配套設施仍需進一步完善,商業銀行內部缺乏針對性考核激勵機制、跨境人民幣業務產品的創新及盈利能力不足、以及缺少相關專業人才隊伍等內部因素也對人民幣國際化形成挑戰。此外,人民幣國際化還面臨着離岸市場人民幣產品供應不足和海外客户對人民幣瞭解不充分等其他挑戰。
此外,《報告》建議,依託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目標,加速推動上海要素市場發展,打造人民幣跨境資產配置中心;建議進一步拓展資本市場互聯互通範圍,明確境外投資人投資境內債券市場的税收政策;建議考慮出台相關政策鼓勵以綠色、社會和可持續發展債券形式來發行熊貓債券;建議加大自貿區跨境金融創新經驗複製推廣力度,利用自貿區優勢,有效推動跨境人民幣業務發展;建議商業銀行加大跨境人民幣業務專業人員培養力度,以滿足未來跨境人民幣業務發展過程中產品創新、風險管控的人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