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受理企業凸顯四大特徵 129家“後備軍”在路上

  本報見習記者 吳曉璐

  5月29日,兩會閉幕後,上交所對兩會上代表委員建言的科創板、註冊制等資本市場熱點進行回覆,上交所表示,科創板對代表先進生產力的優質高科技企業有很大的容量和友好的通道。

  截至5月31日,累計310家企業提交了科創板發行上市申請,其中105家已經上市,合計首發募資1225.22億元,另外,根據地方證監局的輔導企業信息和上市公司公告,還有129家科創板“後備軍”在路上。業內人士認為,隨着我國經濟轉型升級,未來會有源源不斷的科創企業申報科創板。

  受理企業呈四大鮮明特點

  上交所網站顯示,截至5月31日,上交所已受理310家企業提交科創板發行上市申請,已經有註冊結果的123家,提交註冊20家,8家已通過上市委會議,已受理42家,已問詢85家。

  上交所表示,從目前科創板受理企業來看,整體呈現四大鮮明特點,一是產業行業聚集度較高。現有受理企業高度集中於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二是上市標準選擇多元化。5套為科創企業度身定製的標準均有企業選擇,基本實現了中國科創企業發展現狀的全覆蓋,並有3家企業選擇了高度包容科創企業特徵的差異表決權/紅籌企業“市值 收入”標準;三是科創屬性和成長性明顯;四是地域具有一定的集中性。從註冊地來看,申報企業地域來源與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程度和科技企業聚集度高度相關,較多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蘇、廣東等地。

  另外,《證券日報》記者據同花順iFinD數據梳理,截至5月底,累計105家企業登陸科創板,合計首發募資1225.22億元。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公司數量最多,有45家,佔比42.86%,其次是生物產業和新材料產業,佔比分別為21.9%和16.19%。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開板近1年的時間裏,科創板支持了高科技企業發展,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雖然科創板每家公司募集金額並不大,但是對於初創型科創企業來説,這些都是寶貴的資本,對其發展幫助很大。

  《證券日報》記者據同花順iFinD數據梳理,截至去年底,平均每家科創板企業擁有發明專利53項,其中14家企業發明專利超過100項,科創屬性凸顯。2019年,科創板公司平均研發強度(研發費用營收佔比)為7.67%,較上年提升1.15個百分點;此外,科創板公司截至去年底研發人員佔比達23.93%,較上年提升5.68個百分點。

  從業績來看,2019年,105家企業淨利潤同比增長24.97%。今年一季度,在疫情影響的背景下,上述105家企業實現淨利潤29.58億元,同比增長15.23%,領先A股。

  從註冊效率來看,據上交所統計,目前已上市的105家企業,從受理到報會註冊平均用時121天,即約4個月。整體用時遠短於規則規定的6個月。

  129家“後備軍”在路上

  《證券日報》記者據同花順iFinD數據梳理,截至5月31日,剔除終止輔導,目前科創板“後備軍”達129家,100家來源於各地證監局輔導信息,29家來源於上市公司或新三板公司公告(包括分拆上市),其中7家已經完成輔導。

  “考慮到我國經濟正在轉型,具有科創屬性的企業資源非常多,會有源源不斷的科創企業申報科創板。投資者也比較看好這些企業發展,所以對科創板企業給予了較高估值,而這也令科創板對科創企業的吸引力更大。”楊德龍表示。

  上交所表示,近期,科創板申報企業逐漸增多,審核任務逐步加重。本着進一步強化服務實體經濟、服務科創企業的初心,上交所將繼續按照“簡政放權、轉變作風”的要求,在把好質量關的基礎上,優化審核服務,適當提高審核速度,完善並公佈審核標準,壓縮自由裁量空間,積極支持科創企業依法依規利用資本市場茁壯成長。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註冊制最大的優勢就是包容性,為了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接納更多的高科技企業上市,科創板需要堅守註冊制初衷,提升包容性。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66 字。

轉載請註明: 科創板受理企業凸顯四大特徵 129家“後備軍”在路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