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央廣網】;
國家發改委等13個部門15日聯合印發了《關於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 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支持15種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其中就包括培育發展共享經濟新業態。專家稱,政策加持下,共享經濟將迎來再次加速發展的新機遇,同時,新業態對“六穩”尤其是穩就業的實現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意見》明確,培育發展共享經濟新業態,創造生產要素供給新方式。拓展共享生活新空間。鼓勵共享出行、餐飲外賣、團購、在線購藥、共享住宿、文化旅遊等領域產品智能化升級和商業模式創新,發展生活消費新方式,培育線上高端品牌。打造共享生產新動力,探索生產資料共享新模式。
共享經濟再獲政策利好,迎來加速發展新機遇。國家信息中心首席信息師、分享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新紅在16日接受央廣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共享製造正在成為共享經濟主戰場,我國作為世界第一製造大國,擁有豐富的製造資源和製造業主體,對共享製造有最迫切的需求。從宏觀看,共享經濟經歷過兩年盤整,開始實現突破,迎來再次加速發展的新機遇。從微觀看,共享生活領域還會出現更多新的業態,原有相對發展較早的業態如共享出行、餐飲外賣、共享住宿等將迎來更加積極的政策環境,一些政策瓶頸有望突破。
“2016年數字經濟佔GDP比重超過30%,開始從量變走向質變。未來幾年每年提升兩個百分點以上,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到60%以上。”張新紅指出,我國數字經濟加速發展,已經成為最活躍也最重要的新動能。疫情完成了一次全社會數字生存能力的大考驗,凸顯了數字經濟的優勢,也成為數字經濟加速發展的催化劑,一大批新業態新模式進一步湧現出來,顯示出了對化解後疫情時代諸多矛盾的重要作用和潛力。
但同時也要看到,社會各界對於新業態新模式的認知還有一個過程,不懂、不敢、不願發展新業態的情況還普遍存在。在對待新業態發展時,需要突破各種慣性思維,那些不適應新業態發展的法律法規、政策規定,監管模式和技術手段也需要改進和提升。這些改變都需要新的政策推動。
新業態成為就業的蓄水池和緩衝器。“2013年以來,我國城市新增就業崗位連續七年保持在1300萬個以上,在經濟新常態下成為就業問題解決最好的一個時期,新業態功不可沒。”張新紅強調,新業態對“六穩”尤其是穩就業的實現至關重要。
根據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發佈《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報告(2020)》顯示,2019年,以新業態形式出現的平台企業員工數已經達到了623萬,比上年增長了4.2%;平台帶動的就業人數約7800萬人,同比增長4%。新就業形態下的網約車、外賣、閃購、民宿等平台經濟的靈活就業,已成為吸納就業、解決失業問題的新渠道,是實現“保就業”的重要載體。
以滴滴為代表的新經濟平台型企業,正在利用自身平台優勢,解決現存就業壓力。記者瞭解到,滴滴平台上有1166萬網約車司機、近18 萬代駕師傅、6000名兩輪車運維師傅。同時圍繞生態有3000多家汽車租賃公司,產業鏈上下游拉動600餘萬相關就業,總共帶動1826萬個就業機會。
“《意見》為共享經濟新業態提供了更寬廣的發展空間。”滴滴相關負責人在15日接受央廣網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滴滴出行提供多種交通出行的線上化服務,有超過1000萬網約車司機在滴滴平台獲得收入,今年也推出跑腿、貨運等新業務進一步擴大就業,並繼續為退役軍人、貧困地區羣眾以及受疫情影響較大的湖北地區羣眾,提供可持續發展的就業機會。“力保存量崗位的同時,積極創造更多增量就業崗位,後續計劃在三年內提供10萬以上的崗位。”
在數字經濟提速發展背景下,滴滴等新經濟平台如何更好的發揮自身優勢?張新紅認為,平台企業應加強與政府協作,尋求更多政策支持,共同推動打破一些限制新業態發展的政策瓶頸。同時,平台要積極配合政府監管創新需求,在推動數據共享、公平競爭、安全保障、標準體系、誠信體系建設等方面與政府部門密切合作,推動協同治理新局面的實現。另外,平台企業應通過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創造新價值,提供更好服務,樹立品牌優勢。
上述滴滴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滴滴將藉助國家支持新業態的東風,在智慧交通、自動駕駛的前沿技術領域加大投入,積極探索共享出行產品智能化升級和商業模式創新,讓出行更美好,併為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貢獻平台經濟的力量。
張新紅稱,預計在新政策推動下,微經濟將快速發展,新個體會大量湧現,靈活就業會繼續大量增加。